【黑手玩家】器物的美好交會 手作與生活 阿默 |2014.11.23 語音朗讀 39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架上陳列赤牛仔的作品和平時閱讀的書籍 材料: 兩片鐵杉木板、兩根70公分螺絲、三根杉木柱、四片黃檜327×236公分,2008年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父親的藤枕成為一盞溫暖的燈 材料: 肖楠木墊、藤枕、竹根 42×43 公分,2009年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由窗框延伸而成的書櫥 材料: 木窗、棧板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赤牛仔第一個汽車廢材作品 材料: TOYOTA 瑞獅排氣管、匏瓜,高190公分,2004年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竹節鐵雕讓人憶起戶外野炊的歡聲笑語 材料:煞車盤、汽車平衡桿、變速箱齒輪、麻竹筒,高106公分,2007年 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女兒視這盞小燈如珍寶 材料:漂流木,高86公分 2008年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老絲瓜絡燈罩發出光與熱 材料:TOYOTA 瑞獅排氣管煞車盤、絲瓜絡,高190公分,2007年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裝上漂流木當椅背,花輪椅的造型,樸實而不失俏皮。 材料:孔雀椅、漂流木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原本缺了一支腳的老物件,讓人憶起了生命中的一段驚喜…… 材料:孔雀椅、青剛櫟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年久失修的縫紉機,被改造為多功能收納櫃。 材料:縫紉機抽屜、棧板木片攝影/楊博堯 張老師文化提供 文/阿默 手作/赤牛仔 素人藝術工作者赤牛仔, 在玩創意前, 累積了近五十年黑手師傅的造詣, 並轉而將其不凡技藝, 巧妙運用於修車廢料與自然素材上, 巧手尋回許多生活器物的美好本質。 而妻子阿默是他幕後推手, 這對夫妻在中年後, 一起實踐他們的生活理念。 四十五年黑手生涯後 與他的童年再次相遇 赤牛仔在修車這個行業裡,一待四十五年。 少年時埋頭學藝,青年創業,全力打理廠務,壯年面對生活的龐大壓力,種種因由讓他不得不將小時候的美好期盼,暫時收藏在心靈深處。 直到有一天,有那麼一縷和風輕輕拂過,有人無意間說的幾句話,觸動了那個遺忘已久的深層記憶。 那個小小的兒時身影逐漸清晰,一股微弱卻穩定的驅策力量逐漸增強。 於是,赤牛仔試著從一塊滄桑的老木頭開始表達自然之美,到建造一間小屋的主結構,成了他返老還童的途徑。在這條路徑上,他和他的童年再次相遇。 搬回丟棄物件 修葺整理再改製 現代人蝸居擁擠的都會,即使對於老舊物品的情感非常深,但是理智上也常不容許將之留在生活裡,這其中有太多的考量和掙扎,可能為了一時用不上、沒有空間收放,或是和家中的裝潢擺設風格差異過大、其他家人不喜愛等種種理由,古老物品逐漸被現代人逐出家門。 有些置身於簷下牆邊,日曬雨淋,終至殘破腐朽;另一些直接請清潔隊當廢棄物處理,至於那些拆了老屋的棟梁窗櫺,也常見有人整車傾倒在山谷溪溝邊,更遑論那些長柱短板了。 赤牛仔常感嘆,許多人將極為精巧典雅、上一輩人留下來的珍貴木料製成的家私丟棄,再花許多錢買進華而不實的。 他總說那些被丟棄的,都是足以傳家的珍寶,尤其在早年的台灣,這些器物不僅得來不易,更見識過先人拓荒耕墾的生活點滴,具有歷史價值,更代表著先人立地著根的堅毅精神。 赤牛仔抱著緬懷舊時人情、珍惜物力的心情,往往看見有人丟棄的物件,他就往家裡搬,還算完整的家具,就動手修葺整理;堆積了陳年老垢的,就設法恢復它的本來面貌;殘缺破損者,能修則修。若真修復無望,就將之拆解,拆下的材料再改製成其他器物,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家中的家具 多數是撿來的舊物改成 現在家裡用的家具,絕大多數是撿來的舊物整理修改而成,包括客廳的四張單人座椅、兩張搖椅、數張椅凳檯桌、幾張放書擺盤的櫥櫃,小如箱籠、牆上置物架,大如神桌、門片、中式紅眠床、歐式大木床、衣櫃、書桌,一應俱全。 我們的家古色古香,若依目前珍貴木料以「才」計算,也價值不菲了。 作品多用棧板木片 結合漂流木和汽車廢材 赤牛仔製作木器時使用最多的材料是棧板木片,一來數量多,不愁沒有來處,再者雖然棧板常被視為廢棄物,卻是實木木板。 聽說棧板多到堆積如山時,進貨商為了清除還須花錢請人處理,一個處理方式是:用車子載到空曠處,放一把火燒了。 赤牛仔的作品也包含漂流木,他結合漂流木和汽車廢材,製作了桌椅與燈具。 許多漂流木本身已有流暢的線條,完全不須雕琢,只要依照它原來的樣子稍加修飾就行。 通常我們在整理一塊漂流木時,會對它多做端詳,木頭會告訴我們它是什麼。 讓別人眼裡 沒用的物件繼續活起來 赤牛仔擁有精采盡興的兒時記憶,又曾以修車維生,他珍惜物力,物盡其用,對汽車廢材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廢棄物再利用,成了他現階段想要實踐的理念。 赤牛仔期望透過和這些廢棄物的交會,兩者可以同時得到新生命的延伸和領悟。 他淡然地說:「我單純只想讓別人眼裡沒有用的物件,繼續活起來而已。」 的確,這些失去了原本功能的舊物件,在赤牛仔別具慧眼的觀察與巧手下,重新賦予了它們截然不同於以往的新生命。 我不禁讚嘆著,它們即使換個方式來使用,依然是實用又好用;換個角度欣賞,也呈現了不凡的美。 在現今環保意識高漲的年代,與其跟隨人振臂高呼環保口號,不如彎腰低身檢視可再利用之物,發揮創意,讓它們繼續為人所用,豈不更好。 前一篇文章 【公共藝術】綠化又創意 下一篇文章 【台北親子野餐會】 草地上的微旅行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比利時癌友 挑戰騎三輪車到上海2025.04.29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視覺DJ】徜徉花海半日遊 【樹博士系列】 土壤的祕密XI 羅山有機村 解除小黑蚊魔咒 【視覺DJ】湧泉洗衣池【植感時光】加羅林魚木 文青朝聖 【四季花藝聯想】春之茁發 萬物甦醒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