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港覺(感覺)、衝一發(拚了)、超正der(超正的)、薛薛(謝謝)這些網路用語,大學生不只在網路上使用,連上課口頭報告時也時時掛嘴邊,甚至還有學生直接用「BJ4」(不解釋)回答問題,搞得教授一頭霧水,為了融入學生,只得拚命惡補流行用語。
文化大學大傳系教授林福岳發現,這幾年學生的考卷和報告中,使用注音的比例大為增加,學生很多字只會說不會寫,就在考卷上用注音表達。中壢高商國文老師曾家麒也說,學生常用網路用語GG來表示慘了,或是在文章結尾加上XD。一開始不知道意思,找過資料才清楚。網路用語通常只適用於特定族群,且流行期短,之後回頭看,會覺得很落伍。
台灣大學學生楊宗諭說,老師講課時會用一些過時的網路用語,有時還會誤用,學生聽了不是靜默,就是冷笑。學生口頭報告時也會不小心說出太新潮的詞語,老師在台上愣住,然後會問是什麼意思,台下就笑成一團。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方念萱分析,校園充斥著次文化語言,大學生使用網路語言爭取同學共鳴,形成一種「圈內人現象」,聽不懂的教授反而「被排外」,這是在傳統認知的教室裡,從未發生過的現象,形成一種「對施教者的挑戰」,「不過教授自己也要與時俱進,跟上年輕人的腳步,就像我不能再把楊麗花當例子,一講還會暴露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