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天文望遠鏡以高解析度拍到年輕恆星HL Tau的面貌,無論是黑色斑塊、新生恆星、間隙或亮環,都是前所未見的細微結構。
圖/中研院提供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ALMA)計畫,整個陣列由六十六座天線組成,設置於智利北方五千公尺高山上,是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圖/李景輝提供
【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昨天表示,多國合作設置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天文望遠鏡(ALMA),已拍到前所未見的「行星搖籃」細節,寫下天文學里程碑。
中研院院士賀曾樸領導的研究團隊,參與ALMA設置計畫,昨天和世界各國同步發布訊息,公開ALMA最新取得的恆星HL Tau周遭影像。
HL Tau是一顆年僅約一百萬年的初生恆星,距離地球四百五十光年。年輕恆星誕生於重力塌縮的氣體和微粒塵埃雲中,隨著時間過去,剩下的塵埃會黏在一起,落在一層薄薄的盤面上,逐漸聚集行程小行星、慧星、行星。
科學家對上述「行星搖籃」的了解來自於理論推估,從沒有實際觀測到,影像也都靠插畫家或電腦模擬繪製出來。不過透過ALMA,科學家總算拍到HL Tau周圍的超高解析度影像,揭開「行星搖籃」的真實面目。
賀曾樸表示,HL Tau的影像,精細地呈現恆星盤上微粒塵埃的分布情形,挑戰科學家對星盤發育、行星形成的認知。
ALMA由歐洲、北美、東亞多國合作,設置於智利北方五千公尺高山上,整個陣列由六十六座天線組成,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