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二冊中國史被批評政治力介入審書,國立編譯館館長藍順德昨天表示,歷史課本用詞的調整應隨著時間改變,他也否認教科書審定委員的遴聘有「意識形態」問題。對為何拿掉國父敬稱,藍順德推說他沒參加審查,不了解細節。
新版高中歷史第二冊《本國史》更名為《中國史》,用詞也大翻修,以前提到國父 孫中山先生時,前面都會空一格以示尊敬,不過在新版本教科書中,不僅空格不見了,連國父尊稱也不見,直接稱呼為孫中山;為人所熟知的武昌起義成了武昌起事、日據時代成了日治時代,這些都被歷史老師批台獨意識強烈,是政治力介入教育。
外傳在審書過程中,使用「國父 孫中山先生」字眼的書就審不過,而且教科書審定委員大多具有獨派色彩。對此,藍順德說,教科書用詞改變,有些是為符時代潮流,有些是根據課程綱要,有些是審定委員和編者共同討論的結果,歸責審定委員「不公平」。
他強調,本屆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審查委員共有九人,召集人是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戴寶村。當初國立編譯館共推薦十多名學者供教育部核定,最後由教育部長杜正勝勾選出九名審定委員,「一切按照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