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台灣進入工商社會後,許多小朋友連「米」從那裡來,都搞不清楚,更甭提農民「粒粒皆辛苦」的務農生活。為讓學生體驗「一粒米得來不易」,宜蘭五結孝威國小及屏東內埔東寧國小讓學生下田插秧、收割,體驗農民辛勞。難得的是,孝威國小學生將收割的一千八百多斤白米,全部請村長分送給需要幫助的人。
去年三月,五結農會提供二分地,提供孝威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下田耕種,學童自己插秧,還利用平日下午去觀察稻子生長情形,七月收割時,學童戴上斗笠、披上毛巾,手拿鐮刀下田收割。他們將稻穀送去烘乾、碾成白米,總共一千八百斤。校長林機勝表示,學生一致決定把收成白米送給學區內貧困家庭。
學童擔心直接將米送到貧戶家,會傷人家自尊心,於是決定將愛心米送到村長家,再請村長轉送。這項由農糧署推動的「黃金穗月」活動,由學童動手插秧,與土地做親密互動,農田由鍾曜堂、鍾維鍍提供。活動前,學童多次到高雄改良場參觀,略有心得。
東寧國小學童下田插秧前,由校長主持傳統祭天儀式,並頒斗笠、鐮刀、鋤頭、穀種等「農家四寶」給學童,集體宣誓以最健康的耕種方式,以及最熱誠的學習態度照顧秧苗。
二百餘位學童下田,田間一片忙亂。六年級學生黃湘淇說,「很期待吃到自己種的米」。曾郁芯、鍾堉驊、利善榛等人手腳都沾滿泥與水,直說「新鮮,好玩」,她們說,會利用寒假來照顧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