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字現有黏貼或急切盼望等意思,如黏巴巴、鍋巴、巴望、巴不得等。然若就其造形來說,則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小篆字形推測,認為「巴」是象形字 ,像一條張著大口、露出利牙、身體彎曲的大蟒蛇,如《山海經.海內南經》所說的:「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四川一代古稱巴蜀漢中,巴在今川東、鄂西一代,多山地,出產大蟒蛇,故古有「巴山」之名,成語「巴蛇吞象」,「巴」即指大蟒蛇。
第二種乃就上圖的甲骨文推測,其字形像一個側面的人形,手上扒起黏黏的東西,所以「巴」為指事字,有黏貼、依附、靠近等意思,如稱一種黏貼成塊的東西叫「鍋巴」;形容黏結成塊的樣子叫「乾巴巴」;黏結在臉頰下面的器官叫「下巴」;引申急切盼望叫「巴望」、「眼巴巴」、「巴不得」;形容攀援山嶺叫「巴山度嶺」、攀援人情、奉承人家叫「巴結」等。
至於小篆的「巴」乃是後代點畫
變之故,而「巴」演變為蟒蛇,也因其黏附地面爬行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