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場特展 回味淘寶歲月

 |2014.10.10
1976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一九九二年拆除的中華商場,號稱什麼都賣,是許多老一輩的共同回憶。今起到十二月二十日,在中山堂有特展,重現當年街道,復刻過往知名的電器行、西服店、唱片行、古玩店與老照片,回味那段淘寶歲月。

擁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座商場的中華商場,一九六一年啟用,曾於一九六○、七○年代叱吒一時,人潮絡繹不絕,來訂做制服、蒐集古玩、買黑膠唱片,連大甲蓆等台灣各地特產這裡也有。

國民政府遷台那年,台北市政府委託警民協會在中華路鐵道兩旁搭建三排棚屋,臨時安置流亡逃難的人,隨著時間不斷擴建,形成雜亂違章建築,一九六一年全數拆除,興建中華商場。

在中華商場出生的盧寶鐘,歷經原本「竹仔厝」棚屋,與家中七個兄弟姐妹搬進商場,父親經營古玩舊貨生意,大哥、三姐、四哥則經營電料行。

她說,當初台北只有中華商場,美軍顧問團、越戰美軍、開放觀光後來台日本人都是中華商場消費大宗,大哥的店某一年大年初一就賺了四十多萬,「很多店家的第一桶金都是在中華商場賺到的」。

中華商場拆遷戶權益促進會會長林獻榮回憶,當初許多店家不滿政府拆遷市場,曾發生激烈警民衝突,動員兩千多名警察。由於政府規畫不當,拆遷到安置花了八年時間,許多店家只能在天橋上擺攤流離失所,「看了讓人心酸」。此次特展也展出當年抗爭照片與新生大樓大火紀錄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