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解析奈米化 3人抱化學獎 |2014.10.09 語音朗讀 178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貝吉格、赫勒、莫厄納發展「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技術」獲諾貝爾化學獎。圖、圖為相同目標分別在傳統顯微鏡、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下觀察的影像;圖為圖局部放大十倍,影像仍清晰。圖/法新社 貝吉格 美籍/1960年出生 美國非營利組織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科學家圖/美聯社 赫勒 德籍/1962年出生 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之一圖/美聯社 莫厄納 美籍/1953年出生 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與物理化學家圖/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一四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八日揭曉,得獎者為美國人貝吉格(Eric Betzig)、莫厄納(William E. Moerner)及德國人赫勒(Stefan W. Hell),得獎原因是發展「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技術」(super-resolve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突破光顯微技術的限制。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在聲明中說,「他們的突破性成就,讓光學顯微技術達到可觀察奈米結構的程度」,廣泛應用在生物樣品、細胞研究之中,帶動一波風潮。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培菱解釋,過去一百多年來,光學顯微鏡最多只能看到兩百奈米大小的影像,而今年化學獎得主開發的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能看到一到二奈米尺寸,也就是能看到單一分子的位置,為科學界帶來震撼性的突破。 光顯微技術此前一直受成像清晰度的限制。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在更高清晰度下進行顯微觀察。三人共享八百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三千四百八十萬元)獎金。 評審委員會表示:「長久以來,光顯微技術因假設性限制而受限,也就是解析度絕對頂多達到光波波長的一半。在螢光分子的協助下,二○一四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巧妙規避這項限制。」 委員會專家指出,傳統顯微鏡只能讓科學家看到細胞的外型,不過超高解析度螢光顯微鏡技術可讓科學家更深入探討細胞內的活動狀況;運作方式是利用不同功率的螢光放射掃描目標物,再將多張畫面合成一張完整的放大圖,這是超高解析度顯微技術領域的一大突破。 此前,知名數據機構湯森路透預測華裔科學家、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之父鄧青雲有望獲得化學獎。至此,四位有望獲得諾獎的華裔人士全部落空。 諾貝爾獎是一九八五年依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的遺囑設立,每個獎項獎金八百萬瑞典克朗。眾所矚目的文學獎今天出爐,接著是和平獎十日宣布、經濟學獎十三日公布。 前一篇文章 豪小子讚 湖人首戰送十次助攻 下一篇文章 伊波拉停課 獅子山將廣播教學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8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9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訪中東 有意赴土參與俄烏談判 卡達贈豪機 川普:傻瓜才拒絕會魯拉 中巴簽20份合作文件 習出席中拉論壇:關稅戰沒贏家甘肅敦煌 乘駝管理上線昆明藍花楹盛放普亭、澤倫斯基 5月15日土耳其談判巨型漂浮藝術〈解決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