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人真的很苦悶,在廣播界十六年的梅子與廣播搭檔王一明,在相聲大師吳兆南的共鳴下,製錄出台灣第一張台語相聲「台灣答嘴鼓」,希望為太悶的台灣人注入一絲歡樂。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沒有文字記載,但舊時和尚、道士做法事,也穿插使用這種形式,可見它在民間流傳很久。在閩南地區,古來民間賣藝、賣藥的在招攬生意時,乞丐在行乞時,說的話都講究押韻,即興發揮,如同順口溜一樣。甚至民間婚喪時也常採用一種「念四句」的韻語形式,由於「念四句」在民間廣泛流傳,逐漸在人們日常談天說地時,也被運用來戲謔論爭,這種形式逐漸發展成為答嘴鼓。
「答嘴鼓」有舌戰的意思,有點類似鬥嘴的意思,有時候熟人你一言我一語,有點天南地北的亂扯瞎掰,或者不停吐槽,都算「答嘴鼓」,「答嘴鼓」也可以解釋為專靠嘴巴對答,以語言風趣取勝。
台灣這些年實在太悶了,電視新聞連續劇式的渲染、Call in 節目你死我活的叫囂,勞工朋友因為賺錢太難而不快樂,荷包永遠趕不上漲價的民生用品,出生嬰兒也逐漸趕不上離婚的數目,在這苦悶的環境裡,大家偶而「答嘴鼓」一下,或許可以紓解一下心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