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滄綜合報導】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的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擁有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簡稱海絲)文化遺存,目前計畫四十八項建設專案,以拓展宗教、文化旅遊等。值逢今年是「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將在泉州展開海絲專題活動,包括高峰論壇、經濟論壇及華媒萬里行、國際木偶節等。
作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擁有大量文物古蹟,包括現存的十八個與海絲遺產點。為了保護、傳承海絲文化遺產,泉州將投入對開元寺、天后宮、文興碼頭等重點文物單位進行修繕,整體維護二十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並透過數位化處理,整合海絲文化資源。
此外,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石刻陳列館也展示二百多方宋元時期伊斯蘭教、景教(今基督教)等宗教石刻,以及摩尼教遺址、遺物照片和娑羅門教寺院建築構件等。捐贈首批碑刻文物的吳文良,被名考古專家夏鼐曾讚譽為「填補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
泉州宗教碑被譽為海絲文化的「活化石」,知名文史研究者吳幼雄,是首部以泉州古代外來宗教石刻為研究物件著作《泉州宗教石刻》的作者之一。這部反映宋元時期,泉州與阿拉伯、南亞諸國交通史、貿易史、文化史、藝術史的專著,經吳文良、吳幼雄父子分別於一九五七年和二○○五年初版與再版,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蹟」奠定詳實的基礎。
作為海絲起點之一,宋元時期的主港—泉州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在獲評「東亞文化之都」後,泉州推出面積約六點一平方公里的古城文化復興計畫。以西街片區改造、當代藝術館等文化專案帶動,實施「古城—古港—新區—全域聯動」系列專案建設。
海絲四十八項建設專案,包括中國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海絲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中心、法石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九日山海絲文化旅遊區等,以及吉永泉鐵路、海關特殊監管區、中興海絲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