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鍘刀 不必然是正義化身

陳維寧(北縣永和/教育單位助理) |2007.01.23
1128觀看次
字級

在亞洲已被「韓流」籠罩之際,華視前一陣子重播十三年前曾狂掃南韓的「包青天」,竟引發收視熱潮,有人喻為另類「台灣奇蹟」,但筆者認為,這凸顯在東方封建社會中的種種仗勢欺人行徑,使得包公以三口鍘刀除惡務盡的「開鍘」畫面,格外能讓民眾共鳴。

因此,死刑乃是大眾潛意識中正義感的重要支柱,若貿然廢除,恐會使這種「平衡機制」不復存在,而導致是非價值體系崩解,然而台灣迫切需要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卻因「未廢除死刑」,成為國家人權紀錄上的重大污點,而備受抨擊,這種矛盾會是無解方程式?

一般相信「包青天」充分的詮釋了死刑的重要性與正義價值,「鍘龐昱」是典型例子。安樂侯龐昱為當朝太師之子,自小驕縱無度,魚肉百姓逞其私欲,且私吞賑銀,又覬覦民女美色而害死多人;龐昱臨刑前龐太師面聖,希皇帝能念其為初犯、少不更事而免死刑,然龐昱在獄中受和尚教化,大徹大悟,知其所犯之罪不可恕,並指責其父「養子不教父之過,孩兒自小只知享樂不知是非,願一死向受迫害者謝罪」,願死在鍘刀下。

惡者伏法,彰顯正義、大快人心,然而劇情裡,龐昱死前的覺悟,顯示他並非完全窮凶惡極,正好透露了「廢除死刑」的理由,可是鍘刀已鍘惡無數,卻未曾對龐昱有嚇阻作用,顯示封建社會仗勢欺人的結構,不會因有鍘刀而改變,因此,民眾期待正義化身的包公來「鍘」惡者,因為永遠不乏待鍘的惡人。

台灣人權促進會長吳豪人曾發表有關廢除死刑的「偉大的恐嚇者」一文,引發了正反面爭議。當社會仍思考以「殺人償命」為訴求時,反對死刑者或許必須努力揭櫫國際人權標準所執著的價值,就是「不以殺止殺(因為無效),不放棄對惡者的再社會化(以終身監禁、死緩制度等代替死刑)」,及改善制度(包括司法體系)以發揮社會的公平正義,而非在貪腐橫行的亂世中,冀圖以「重典」來鎮壓。

這是台灣邁向國際人權標準的必經之路,且讓我們從「包青天」開始學習,讓社會不封建而正義,這遠比放縱龐昱無法無天後,再鍘掉他要重要得多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