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河邊洗個手也能撿到三千年前的骨董,實在是太幸運了。
江蘇高郵市臨澤鎮十一歲男孩楊俊熙,日前到河邊洗手,撿到一把青銅劍,經高郵文物部門鑒定,這把青銅短劍為商周時代鑄造,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該劍目前已由高郵市博物館收藏。
《揚子晚報》報導,發現這把青銅寶劍的孩子叫楊俊熙,今年夏天某日,他和朋友在鎮上玩耍後,到附近河邊洗手,看到一個黃色的尖形硬物,把它從淤泥挖出來,是一把鏽跡斑斑的短寶劍。
楊俊熙將寶劍帶回家,交給父親楊錦海。楊錦海看到這把呈灰黃色的寶劍,認為此劍不一般,說不定有考古價值,專程將寶劍送到高郵市文物局。
期間有人出高價想買,但楊錦海說:「這個東西是地下的,是國家的文物,我沒有權利私自做主。」
經高郵、揚州文物考古專家初步鑒定,此劍長約二十六公分,是商周時代的青銅古劍,距今有三千多年歷史。
高郵市臨澤鎮官員表示,發現寶劍的河道老周臨河與京杭大運河的「前身」古邗鉤相通,是連通大運河的活水河,這條河還跟一旁挖掘於秦代的子嬰河相交叉。去年,老周臨河被納入環境整治,進行疏浚,可能就因疏浚,青銅劍才得以現身。
「高郵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長呂志偉表示,這把青銅寶劍銹蝕並不是特別厲害,沒有變形,保存得很好。
商周時期,開始有了青銅鑄造技術,到了春秋戰國,青銅器才盛行。所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要比春秋戰國時期少很多,考古研究價值也大得多。
呂志偉說,這把寶劍是高郵地區發現的第二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第一件是二○○七年在三垛鎮發現的「青銅鐃」,是一件樂器。
呂志偉指出,這把寶劍上沒有發現文字和文飾,做工精緻,頂端有小孔,應是繫劍穗用的,因此文物專家認為應是一把貴族佩帶的寶劍。
從造型以及材質上看,這把短劍裝飾性和實用性兼具,可裝飾能防身,但又不是武士和武官佩帶的樣式,應是身分的象徵,是文官貴族的佩劍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