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現代詮釋 財富

 |2014.09.05
4610觀看次
字級
圖/游智光(Jack Yu)繪
圖/游智光(Jack Yu)繪
圖/游智光(Jack Yu)繪

每逢春節過年,大家見面都會互道「恭喜發財」。財富是人人所希求,它是一般人所共同的願望。佛教也非常重視財富,主張發展淨財、善財,重視均富、共有、施他、利濟。當初佛陀制定托鉢制度,提出對財富更深層一步的新觀念,主張「裕財於信眾」。

出家人在托鉢時,心懷平等觀,為信眾說法;信徒布施飲食,也獲得出家人的教化、祝福,如此,施與受謂之「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鉢」就是一塊「田地」,我們投到鉢裡的雖然只是微少的一點善款,就像種下的種子,在未來的時間,一粒種子,卻能一收百、千收萬,成長無限的果實。

人的財富可分為︰一時的財富與永久的財富,共有的財富與私有的財富,物質的財富與精神的財富,心外的財富與心內的財富,日減的財富與日增的財富,有形的財富與無形的財富,天然的財富與創造的財富。佛教認為財富從前世到今生、來世,是一體連貫的,財富不能只看一時,要看各種因緣關係,所以人在開發自己的財富之餘,更要創造全民的財富。

一般人的歡喜大都建立在發財上,但財富的意義要擴大,因為財富不僅限於美金、鈔票而已,能與人結緣、行慈悲、發心、服務、給人一個親切的微笑、點頭,說好話讚美人、對他人行善能生起隨喜的善心,所謂的「隱惡揚善」,口業的清淨,也能為我們積下人緣、福德的財富。

此外,願意喜捨自己的物品、金錢,接濟有需要的人,這是積集慈悲的內心財富。再者,健康的身體、事業順利、出入平安、交到真心朋友、心中有信仰,這都是我們的財富。又如:你建了大樓,我就可以在屋簷下躲雨;你建了公園,我可以在裡面散步;你買了電視,我可以站在旁邊看……這些不是我的,但我可以享用。所以,財富要從很多方面去發掘,而不要只限於「金錢」。

由此而知,世間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窮人,每一個人都可以自我生產出無量的財富,如︰腦生智慧的財富、心生歡喜的財富、雙手生勤勞的財富。一個擁有萬貫家產的人,若不歡喜,一樣很貧窮,擁有智慧、常懷歡喜心才是我們真正的財富。有限的財富總有用完的時候,天天跟著我們的腦、身、手、心的財富是永遠用不完。

我曾應邀到日本市中心的朝日新聞紀念館(朝日ニュース記念館)舉行一場以「人心、命運、金錢」為主題的佛學講座。我說:一般人普遍關心前途、命運、金錢,較少重視心靈淨化。其實這三者是互為因果關係的,心好命就好,命好錢就多,真正的財富在身體的健康、內心的滿足、正確的信仰、包容的心胸、前途的美好、生活的幸福、眷屬的和諧、靈巧的智慧及發掘自我本性的能源,只要心靈能夠淨化,這些內財自然具備。

佛教認為真正的財富,不是指銀行裡的存款,也不一定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因為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即:水、火、天災,讓你傾家蕩產;強盜土匪,劫奪我們的財富;貪官汙吏以種種的手段侵奪百姓的財產;不孝子孫,浪蕩家財;國家的苛政賦稅,使民不聊生。

人生唯有佛法、信仰、慈悲、發心、滿足、歡喜、慚愧、人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財富提問

問:對於財富,大師曾提過「擁有」和「用有」的觀念,能否簡單說明兩者的不同?

答:人人都想「擁有」,但擁有多少,有何標準?有錢人儘管名下擁有多少高樓、土地、黃金、股票,但日夜畏懼,睡不安穩,比起一個讀書人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心懷眾生,你說誰擁有的多呢?

擁有財物而不用,和「沒有」有什麼差別?擁有財物而不會用,和「無用」有什麼不同?

河水要流動,才能涓涓不絕;空氣要流動,才能生意盎然。吾人之財物既然取之於大眾,必也用之於大眾,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用有」。如愛迪生將發明創造所得的專利用於為眾生謀福,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將企業所有盈餘用於教育文化上,讓社會蒙利,就是「用有」,不是「擁有」。

真正的「用有」不易做到,一旦執著財物是「我」的,用的對象就不廣泛,用的心態就不正確,用的方式也有所偏差。所謂「擁有」,有是有限,有量;如能以「用有」的胸懷、以「用有」的財富,順應人間,讓因緣有、共同有,來取代私有的狹隘;讓惜福有,感恩有,來消除占有的偏執,所謂「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富而加智,豈不善矣!

問:關於財富,佛教很重視布施、結緣,能否就其意義,為我們再作進一步解釋?

答:布施,看起來是給人,是捨棄了,可是有「捨」就能「得」。布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合法的布施,有了合法的布施,就有合法的所得;如果是不合法的布施,也會有不合法的所得。

什麼是合法的布施?在布施的時候,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心存恭敬尊重對方、利益對方,真正要幫助對方,哪怕是一舉手、一投足、一個微笑、一聲招呼,能讓對方產生信心、歡喜,這就是合法的布施。

尤其當今社會講求眾緣和合,群體之間都有相互的關係、緣分存在。你布施,讓別人擁有,自己能感到歡喜,就有功德;一旦你和他結緣,將來他也一定會回報、回饋給你。布施結緣是很奇妙的,你不必望報,不一定要求所得,但它自然會有所得、會有回報。

問:布施看起來都是給人,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呢?

答:給人,就如錢財,我給別人,別人也會給我,財錢應該是相互流通的。就如江湖海水,它可以互相流動,錢財也是要流通,不流通就沒有用,錢財用了才能產生大用,才有價值;錢財會用,才是自己的。

如何用錢?這是很深的智慧,最好能讓大眾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般若寶藏,自己便能永遠享有用錢的快樂。就如朋友有「通財之好」,我的錢看起來是給你用,你可能把它用到很有用的地方、很好的地方,這樣彼此都有功德。

我覺得一個人擁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世間上很會用錢的人,就是懂得布施的人。

(摘自星雲大師《僧事百講》、《迷悟之間》)

傳統之說

淨財

清淨之財物。非就財物之淨、不淨而言,係指使用者若遠離貪欲所得之財,即稱為淨財。此語一般多用於指檀越等淨信所布施、喜捨之財。

法財

為「世財」之對稱。即指佛法、教說等。蓋精神之教法能滋潤眾生,為眾生長養慧命之資糧,猶如世間之財寶,故喻稱為法財。《維摩經》佛國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財施一切。」

(摘自《佛光電子大辭典》第四版)

禪∣門∣語∣錄

文/星雲大師

譯者/滿和法師、Doris Koegel-Roth、

Leon Roth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樣比黃金鑽石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佛性,用比較淺顯易懂的字眼表達就是「禪心」;用禪心安頓自己,不管在順逆境界,都能時時自在。

You have a treasure within that is more precious than gold or diamonds. It is your inherent Buddha nature. Therefore, let your Chan mind free you from all your fears.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