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與禮節

 |2004.10.07
4849觀看次
字級

中國原是禮儀之邦,記憶裏的中國人應是文質彬彬,但近年來國人被批評「重禮節,輕禮貌」,不守秩序,不重禮讓,給人有「禮失求諸野」之嘆。
禮是起居、行動、交際的一種規矩,也是平日生活、與人互動的準則。禮節與禮貌雖只一字之差,卻有不同的含意,禮節是聽從他人吩咐表現出來的行為,禮貌則是發自內心的態度,禮節為自己,禮貌為別人。禮貌對別人尊重,禮節表達自己的盛情。
中國人很有禮節,見熟人打招呼,見長輩要稱呼,見師長要敬禮。生日要拜壽,年節要送禮,過年給紅包。禮多人不怪,多到「繁文褥節惹人煩」。但中國人禮貌較差,買票不排隊,上車爭先恐後,進場擠成一團,不尊重別人,只在乎自己。
有一個寫實的場景,有位母親帶著兒女,手提大包小包回娘為父親祝壽,臨行還不忘叮嚀孩子要注意禮貌,但到了公車站,不管別人大排長龍就往前擠,車來了爭先恐後,上了車後拚命占位置,看得別人目瞪口呆,還有人破口大罵「懂不懂規矩
!」
有些大人要求孩子有禮貌,但卻開車闖紅燈,乘車不排隊,上車搶座位,給孩子做最壞的示範,孩子長大後以父母為榜樣,結果可想而知。
文明進步的外國人和中國人相反,在公共場所守秩序,講禮貌,有風度,重禮讓。禮節則有一定的限度,請客先講明,否則各付各的,不虛偽,不會只做表面文章,說一套做一套,事後心不甘情不願。父母更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不會教育孩子時滿口仁義道德,自己卻壞事做盡。大人小孩都養成習性,行為舉止出乎自然,表裡如一。
禮節見諸表面,禮貌發自內心。禮節往往是別人的期待,禮貌則來自內心的學養。禮貌來自節制,禮節來自要求。做人不能沒有禮節,更不能沒有禮貌,但禮節要適時適地適量,適可而止,適度的禮節讓人受寵若驚,感覺舒服。過度的禮節讓人難以消受,會有沈重的壓力和負擔。禮貌則會使社會祥和,永不嫌多。(曾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