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茶香中聽見海洋的聲音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8.12
2425觀看次
字級
圖/吳德亮
圖/吳德亮

文/吳德亮

經過連日來的雕刻加彩繪,外觀再塗上厚實的耐熱透明漆,總算將創作多時的柚木舢舨壺承完成,正思考將搭配何種茶壺才更臻完美的同時,台灣岩礦名家游正民適時來訪,還帶來了他的岩礦壺新作,讓我眼睛為之一亮。

因為帶來的兩把茶壺,正是他近年致力創作的「台灣系列」野柳岩礦壺組,作品除了壺身有敲碎研磨後的野柳砂岩拍打妝點,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標——野柳女王頭作為壺扭,砂岩與陶土完美的契合,不僅飽含豐富的生命力,更呈現強烈的質感與個人風格。

迫不及待將女王頭新作放在剛完成的舢舨壺承上,加上相同系列的兩只岩礦杯與茶盅,以沸水沖泡今年穀雨前孕育的紅水烏龍,船壁漆繪的大眼投影在杯面蕩漾著茶湯,色彩頓時豐富了起來。彷彿就站在野柳蕈狀石群與女王頭多樣地貌間,空氣中海風輕拂,伴隨幽幽茶香一起入喉。

話說游正民長期以來,始終堅持以台灣礦土呈現台灣的質樸之美,希望在「壺」與「茶」的互動中,追求壺藝的內涵與創新。他說自己經常深入台灣各地溯溪撿拾野溪岩礦,近年的台灣系列包括北勢溪、蘭陽溪等,將各地的天然赤鐵礦、石英高嶺土、鈉長石、黑雲母等不同礦物,敲碎研磨後融入陶土創作,再以本土肉桂葉等晾乾後燒灰拌以礦石成就天然釉色。

從台灣名川大山的野溪岩礦到野柳海邊,兩千萬年前成就的砂岩與地貌,游正民透過壺藝創作詮釋了台灣北海岸之美,令人感動。不過他卻正色告訴我,採集的岩礦並非來自野柳地質公園,而是野柳漁港旁撿拾所得,正與我的大眼舢舨壺承的意象不謀而合,也是長久以來致力環保、疼惜大地的他,取之於自然的自然表現吧?

我一直喜歡在北海岸或淡水河口看船,也經常將它們繪入油畫中。無論野柳漁港碧藍的水面上,滿載漁獲歸來的駁船;或成群在關渡八里一帶常有夜鷺停棲、岸邊晃呀盪的小舢舨,或仰躺在淺灘上招來大批螃蟹的扁舟,都算是舢舨的一種吧?儘管依照《辭彙》的解釋,舢舨是以竹片編成的小舟,也稱划子或竹筏,其實所有平底的小船都可稱為舢舨,無論竹製或木製、鐵殼,或現代的塑鋼材料等。且不僅全球各地的造型明顯不同,就連台灣北部與中南部都有顯著差異,尤其從淡水河下游的淡水、八里、關渡一帶延伸至萬里、野柳漁港,舢舨的造型與色彩更是獨樹一格,也最具地方特色。

彩繪著朱紅、蔚藍與寶藍的船身,平口上揚的船頭,以優美弧線連結肚大尾小的船壁,約占主體三分之二的藍色也不再憂鬱,成群或坐或臥集結為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每當走進河岸水域,飽滿繽紛的色彩總是沸沸揚揚撲面而來,像血液裡儲存了火熱的陽光,讓人瞬間爆發高昂的情緒。

穿紅戴綠塗抹得花枝招展的舢舨,強烈的對比色彩不僅反映了台灣特有的民間藝術,精準的色彩配置更超越了七○年代風靡美國的「硬邊畫派」:紅藍並列、紅綠相映,以極簡風格的色塊發揮彩度;沒有陰影,也無空間距離的暗示,原色中間再畫龍點睛地放進一抹白色,緩和色與色之間的衝突,看來耀眼又和諧。而兩側船壁深藍或深綠色塊烘托的大眼,以及船頭朱紅底色突出的白色太陽與浪花圖騰,更為玲瓏有致的格局畫下完美的句點。

因此除了繪畫,我也希望將舢舨融入壺承或茶盤創作:目前市面茶盤多為孟宗竹高壓成型製成,也有少數石材或陶瓷茶盤。至於木製茶盤,我曾以友人餽贈的檜木雕鑿,再以壓克力顏料彩繪閩南老厝華麗的馬背,並在置壺處寫上短短茶詩。完成後才發現有兩大弱點:除了檜木質地較軟,往往小小的擦撞就會凹出明顯傷痕;表面的彩繪也禁不起茶壺或杯具的高溫,經常留下無可彌補的烙印。

因此泡茶師好友美粧特別送了一塊南非柚木給我,讓我大喜過望;從雕刀順著木理鑿下的力道感覺,硬度應該足夠了。彩繪後再刷上耐熱透明漆,也無庸再擔心彩繪毀於瀹茶的高熱,自然能安心置壺泡茶。

野柳地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所組成,海蝕平台上因長年風化作用,形成的蕈狀岩群起爭雄,其中當以女王頭最為著名。其他各自佇立的蕈狀蘑岩也不遑多讓,外觀大多形似蘑菇,由上方粗大的球狀岩石,連結下方較細的石柱所組成,遊客多暱稱為香菇頭。游正民帶來的另一組岩礦壺,壺身造型或外觀並無不同,只是壺扭從女王頭變成了香菇頭,一樣讓我聽見海洋的聲音。

細看兩把壺的外觀,皸裂的壺身彷彿野柳岩石風化的裂痕,又像是侵蝕差異造成的蜂窩岩,忠實呈現了野柳地質地貌的意象。長年研究台灣岩礦的游正民說,透過長期的風化作用,岩石內的鐵質會氧化生成氧化鐵,顏色也會轉為褐色或咖啡色,因此他的野柳系列作品,也盡可能以天然植物釉呈現相同的顏色,那樣貼切又令人深深感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