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間社
圖/人間社
文/慧屏
圖/人間社
「溝通」是個很有趣的詞,每當看到這兩個字,不知何故,腦海中總浮現出有點逗趣的畫面,就是一片平坦的黃泥土上,有著兩窪積水的大水坑,一位戴著安全帽的工人,埋頭拿著鋤頭,勤奮的在這兩水坑中間,挖出條相互連通的溝渠,挖通的那一瞬間,兩邊的積水就這麼嘩啦啦的暢通,不只這裡的水過去了,那裡的水,也同時流了進來!
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溝通,即平等、雙向、互惠的,是門值得用一生,甚至生生世世來學習的課題。
那麼,這門溝通課程的老師在哪裡呢?諸佛菩薩與先賢大德早已身體力行,示現溝通的法門精要。在靈山盛會上,佛陀拈起金婆羅花,安詳而無語,大迦葉竟破顏微笑。那種心心相印的默契與意境,真是妙不可言。
《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中蘊含了多少溝通的巧妙值得我們參究?千處祈求千處應的美譽,來自於聞聲救苦的「聞」字,原來溝通不僅是講述而已,「善聽」、「諦聽」,清楚對方需求,才是造就完美溝通不可或缺的因素。
《菩薩睒子經》說睒子菩薩「履地常恐地痛」,即使面對的是默默無語的空間環境,都有著強烈感同身受的能力,原來每位眾生都期待自己被理解,當溝通的對象認為自己深刻的被理解認同,必能敞開心胸,這樣的溝通,怎能不成功呢?《維摩詰經》中,諸大菩薩們闡述討論著「菩薩入不二法門」的意義,而維摩居士的答案卻是「默然無言」,展現無言無說,離諸問答的最高境界,故有「維摩一默,如雷灌耳」的形容,原來有些時候,「無聲」也是一種溝通,勝過滔滔不絕的語言!
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修行,在我看來,就是一連串的溝通過程,要學習跟自己溝通,跟他人溝通,跟環境溝通,甚至跟時間溝通。
當您對於「人間」、「空間」、「時間」都能溝通無礙,運籌帷幄的時候,修行的功力,必然是個不同凡響的境界。故《星雲大師談處世》一文中提到:「在人間的生活當中,『三間』是最重要的。『三間』如果處理得好,幸福安樂;處理不好,煩惱無邊。」
星雲大師曾說:「人類的世界要達到真正的和平,溝通的藝術與巧妙,不能不學。」所以多年來,其倡導「皆大歡喜」、「尊重與包容」、「老二哲學」、「平等與和平」,這些精練簡短的文字,值得我們在修習「溝通」的人生旅程中,奉為圭臬。
而良善的溝通能力,對於自我的提升、處世的安身立命、創造美滿的家庭、打造和諧的社會,更是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甚至於人人所期待的「世界和平」,或許能透過國際間良好的溝通,被大家共同打造出來,這不正是有次地的實踐了星雲大師提出的「五和」思想嗎?溝通的學習,實在是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