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秘書長不久前表示,陳總統馬上就要推動二階段憲改,而且是玩真的,因為本月中旬起就要推動「一萬場」憲改座談會,透過演講、辯論、座談、論壇等形式,以「由下而上」、「民間主導」、「通盤檢討」、「國際接軌」、「簡潔清晰」五大策略,在全台八千個村里至少舉行一場,陳總統甚至親自下鄉演講,擔任憲改種子教師,來達到全民認同憲改,凝聚國家認同的目標。
老實說,這不知道是第幾次聽到總統要「憲改」了,問題是,不久前總統不是信誓旦旦地說要「拚經濟」嗎?如今台灣經濟已好轉了嗎?失業率下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了嗎?貧富差距已經改善了嗎?通貨膨脹的壓力沒有了嗎?
「憲改」是不是像「拚經濟」,只是應景的場面話?而且到二○○七年要辦「一萬場」,真是有魄力,國父當年窮畢生之力宣揚三民主義的理想,要喚起民眾覺醒,也沒講過千場,憲改有那麼偉大,要變成「全民運動」,搞到「座談到村」、「宣導到府」嗎?
陳總統任期不到三年,難道找不到更重要的國家大事來做嗎?兩年內一天辦十場,也不過七千多場,政府官員何不把這些精力和心思來做個經濟「大普查」,看看民眾是如何過苦日子的?看看還有幾家企業產品是留在台灣生產的?瞧瞧浪費民脂民膏的公共建設,如何變成「蚊」物館?
更好笑的是,由總統府秘書長宣示總統的立場,明明是由上而下,怎麼會是民間主
導?在如此對立、撕裂的台灣,所謂的「民間」是指誰呀?是那些擔心工作不保的中高齡者嗎?是那些擔心菜價漲不停的家庭主婦嗎?還是擔心油價狂飆的計程車司機呢?是那些擔心學費漲不停的學子嗎?是那些士氣低落、不受長官尊重的公務員嗎?是那些負擔七成稅負的薪資所得者嗎?還是那些靠政治吃飯,不知民間疾苦的少數人?
至於「國際接軌」,政府本身就是抗拒國際化的始作俑者,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毀在「戒急用忍」的鎖國政策上,使得台灣的國際機場、海港營運衰退,排名遽降,在國際、區域性的合作上,也逐漸被「邊緣化」。
沒有經濟實力可為依靠的台灣,又如何能在政治上與國際接軌?憲法小修或大改,
就可以讓台灣國際地位提升,經濟突飛猛進嗎?
從軍購案被公投否決後,政府還是輸不起,只靠一張嘴巴在掰,這個政府對「民意的不尊重」已有前科可考,加上陳總統變來變去,又如何相信這一次憲改是真的?人民還不如自求多福,趕快自己去拚經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