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忠富創新用電腦設計蓋廟,整合建材到興建一貫作業工法,保存傳統技藝,要將「神明的家」蓋得更美更堅固。圖為各式廟宇建築展示。圖/中央社
擔任國定古蹟麥寮拱範宮主委的許忠富(中立者),參與拱範宮古蹟修復工程。
圖/取自拱範宮臉書
【本報雲林訊】在雲林縣麥寮鄉,擔任國定古蹟拱範宮主任委員、人稱「蓋廟大王」的許忠富,創新用電腦建立資料庫,精算繪圖並結合建廟傳統工藝,整合建築與材料一貫作業,縮短建築時程。目前正構思以3D機械化雕刻,要將「神明的家」蓋得更美更堅固,並拓展國際觀光。
木雕起步 勤快累積經驗
出生在雲林縣麥寮、五十七年次的許忠富,國中畢業就去當木雕學徒。十六歲時,他第一次出遠門,跟著師傅去花蓮偏鄉蓋廟,期間要幫忙燒菜煮飯,生活條件不好,卻能鍛鍊適應力。
他回想當時:「有一天晚上,偷偷拿起刻刀和木材學雕刻,第一刀就往自己左手大拇指刻下去。」現在疤痕歷歷在目,成為鞭策他的記號。許忠富說,當學徒時,可以跟著師傅學習每個細節的技術;自己當上師傅後,到各處工作,無形中增廣見聞。
當兵時,他曾以專長雕刻龍鳳柱、八駿馬送給長官,放假回家還是打工存錢,準備開店。退伍後一週,雕刻社開幕了,憑著年輕人的「骨力(勤快)」拓展業務。
一九九四年,那時他二十六歲。雲林縣崙背鄉有一間宮廟要興建,到中國大陸買石材,邀他監工雕刻,也開啟他在大陸福建設廠的機緣。
設廠期間為了節省資金,經常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生產建材由員工來,業務自己跑。一九九七年,廠房規模擴大,事業版圖跨兩岸及東南亞。不料隔年大陸廠失火,所有心血付之一炬,百般無奈下來是要重啟爐灶、繼續向前,因為已接訂單要完成。
強震考驗 建立蓋廟口碑
早在民國八○年代初期,許忠富就運用電腦建立資料庫,用電腦繪圖將建廟每個細節畫圖,單是一根龍柱要畫一個月,一間廟要耗時兩年。
整合蓋廟的設計、結構(板模)、石雕、木雕、彩繪剪黏貼交趾陶等五個步驟為一,結合各行專業人員完成。他說:「當時很多師傅都潑冷水,認為不可能,但後來都實現了,且印證禁得起地震考驗。」
用電腦畫設計圖、計算結構力學、盤點所需材料、人工需要多少等,許忠富說,「建築師看到都感到驚訝。」而九二一地震時,很多廟宇都受了損害,而地震前承包興建的廟宇完好無缺,業界視為奇蹟。因此在震災後同時承包三十多間廟宇,麥寮人稱他為「蓋廟大王」。
保存傳統 推動地方產業
面對雕刻人才難覓、技藝失傳之虞,許忠富說,正走向精緻化,設觀光工廠以展示廟宇建築之美,也當成樣品屋,讓顧客選擇不同設計、材料及裝飾,讓其了解蓋廟不需耗時花大錢,又堅固。
目前正著手規畫用3D機械自動化生產,以因應人工不足的窘境。許忠富說,市場需求仍大,用機械取代人工、用現代科技設備保存傳統技藝與工法已是趨勢,精準度、藝術美一點都不缺。
不只在廟宇建築創出一片天,許忠富還經營綠能園區、推廣環境教育等,到現在還經常購買建築類書籍充電。他說,花了上百萬元買書,時時觀摩學習,才能跟上時代腳步。
許忠富說,盼將廟宇建築傳統技藝和工法,透過科技保存傳承,並將維護國家古蹟拱範宮、蓋廟整合作業的經驗,推動麥寮國際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