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自然醫學雜誌》(Nature Medicine)29日刊登一項研究發現,科學家透過新的「超級冷卻」技術,能讓老鼠肝臟存活時間延長3倍,未來有望緩解目前捐贈器官短缺的窘境、增加患者找到更合適捐贈器官的機會,並有助降低成本。
這項技術是利用氧氣和營養劑沖洗器官,並將器官保存在含有抗凍劑的溶液中,即使保存在攝氏零度以下,不但不會結凍,也不會損害細胞。實驗中,為老鼠移植經「超級冷卻」技術保存3天(72小時)的肝臟,術後3個月全都健康狀況良好,寫下存活率的新頁;移植保存96小時肝臟的老鼠,3個月存活率是58%。至於移植以現有技術所保存肝臟的老鼠,只能存活幾小時或幾天。
「就我們所知,這是迄今成功移植的器官保存時間最長的,如果我們能將這項技術應用在人體器官,便可以在全球各地分享器官,有助緩解器官短缺的情況。」研究共同作者、麻州綜合醫院(MGH)醫用工程中心的尤根(Korkut Uygun)指出,依據目前技術,捐贈肝臟只能在體外存活12小時。
美國生醫影像學暨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發布聲明表示,延長肝臟的體外存活時間有很多好處,像是可讓患者有更多準備時間、降低必須緊急把器官送到目的地的迫切性及擴展捐贈地區,讓器官捐贈可望在全球各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