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奕成
孩子心理發展極具可塑性,社會及家庭在其成長的過程,起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秉持這樣的理念,林老師對於孩子的品格教育尤為重視,這是人格養成的一步,美國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家瑞安,便提出品格教育包括:榜樣(example)、解釋(explanation)、勸勉(exhortation)、環境(enviroment)、體驗(experience)。以下筆者從這五個「E」去分析林老師如何將它運用於學校教育:
榜樣:教師本身要成為道德示範。在〈兩粒芝麻〉裡,林老師聽說班上的葉明珠與胡慧二人,因小事而冷戰,便回憶起童年時,自己曾與好友在校園埋下兩粒芝麻,並約定「如果誰吵了架想絕交的話,誰就去把埋在土裡的芝麻挖出來」,但後來彼此為小事而冷戰,直到畢業仍未釋懷,後來各分東西,徒留遺憾。
林老師以自身的故事為吵架同學講和,尤其是把小事與芝麻的形象結合,讓教育功能以趣味性形式呈現,孩子必然印象深刻,因此當故事說完,班上學生的眼睛「都閃著友愛的光」,林老師說:「他們也許不太懂這故事的真義,但卻能領略。」足見具體的榜樣,對孩子具有示範作用。
解釋:指教師與學生真誠的對話,以泯除純真的靈魂與現實的世界之決裂。在〈玫瑰〉裡,曾秀惠自幼被酒女所領養,成長過程不時以惶惑口吻問林老師:「有一天我會去陪酒,站在一邊唱歌給客人聽嗎?」林老師則以「人生的遭遇儘管不同,但努力讀書,將來總有你光明的前途」、「這世界並不可怕,只要你勇於面對它,必要時反抗它,直到你的勝利」來回應。
畢業後的秀惠在信中寫道:「您多多鼓勵我,就是給我的最大幫助,給我增加一分勇氣,面對這萬惡的世界!」林老師一封封飽含信仰與慈愛的書信,是秀惠的精神支柱;甚至秀惠開始陪酒後,老師仍以「無論你陪客人喝多少酒,你的靈魂總是純潔的」這樣正向的力量鼓舞她。
勸勉:在〈會唱的球〉裡,班上發生偷竊事件,林老師先鄭重對同學說:「一個人是難免在一時糊塗中犯一點過錯的,我相信他這時已經後悔了,他有一個改過的機會。」然後,內心盤算著要對偷球的孩子說:「你能夠把球交出來,就等於重新拾回你的人格;聖人還有過呢,這算不得什麼。」
球最後在「沒有任何人知道的情況下」回到失主的抽屜,相信這必是林老師激勵學生找回善良本性使然的。
環境:在〈貧非罪〉裡,水利專家之子邱乃新「又學了張一雄的爸爸──那腋下架了單拐的瘸子」、「再加上他對張一雄的爸爸曾被誣陷窩藏賊贓的訕笑」,故而發生「富家子弟被貧苦小兒毒打的事件」。
林老師先對這兩個孩子說:「人人的爸爸都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人人都願意自己的爸爸受到尊敬,不容被羞辱。」故而張一雄才會不平地說:「我不許他這樣學我的父親,說我的父親!」再向邱乃新解釋張一雄的爸爸腿瘸的原因及被誣陷的事,最後的結論是:「健全的社會是由於兩種力量組成的:一種是『造福人群的智慧』,像邱乃新,你的爸爸一樣;一種是『貧苦不移的精神』,像張一雄,你的爸爸一樣。」
林老師提及在處理這整起事件的過程,她「所秉持的,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貧非罪」,這是因為創造一個讓學生感到彼此尊重的環境,對未來的人際往來是有著深遠影響。
體驗:指參與社會的能力,即教師要讓學生體驗自己對別人或社會的貢獻。在〈窮漢養嬌兒〉裡,林老師看著呂長波的父親,為了張羅一家的生活,而去扮小丑賣泡泡糖,便建議應該讓兩個已考取工專的哥哥去半工半讀,分擔父親的重擔,也體驗工作的辛苦。
這樣的建議被呂父以「只要他們能高高興興的念書,我又算得了什麼」而婉拒,其實林老師真正要對呂父表達的理念是:家長應該少給孩子一些好處,多給他們一些責任,讓他們有匱乏感,人生才會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