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為船隻行駛在大運河江蘇無錫城區段。圖/新華社
【本報台北訊】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今天宣布,中國大陸「大運河」和「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大陸的世界遺產數量達47處。
「大運河」由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元明清時期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從寧波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的浙東運河3條河流組成。沿線有8個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個遺產點,河道總長1011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
「絲綢之路」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古代歐亞大陸間以絲綢為大宗貿易而開展的交通大動脈,是東西方文明與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
由中國大陸、哈薩克與吉爾吉斯等3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橫跨歐亞大陸,申遺部分有22個遺產點在中國大陸,包括各帝國都城、宮殿群、佛教石窟寺等,其他分屬哈薩克8處、吉爾吉斯3處。申遺路線自東向西可分為中原地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和七河地區等4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