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親近大師

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4.06.19
1044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一九八四年,《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公布施行,宣示政府對文化資產的重視。一九八五~一九九五年,教育部連續舉辦十屆薪傳獎並甄選民族藝師,挖掘不少民俗藝術工作者;一九九七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開布袋戲、高甲戲、皮影戲技藝保存計畫,錄製經典劇目,留住許多文化資產。

二○○九年以來,文化部文資局積極搶救民俗藝術,指定重要傳統藝術二十二項二十四案,以維繫民俗藝術命脈於不墜。二十四案分:說唱、戲曲、音樂、歌謠、工藝等類。

他們藝術性、特殊性、地方性及其他檢驗,一旦冠冕加身也負責傳習計畫與成果發表,可謂任重道遠了。文資局為了喚起大眾正視傳統藝術,品味民俗美學,同步舉辦「向大師學習─傳統藝術研習營,讓大師、學員近距離互動,充分體驗傳統藝術的精髓。

二○一四年,文資局為落實「藝術與人文」這門課的宗旨─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將體驗營改為研習營,希望藉種子教師引導新生代,認識代代相傳的重要文化資產。本屆擴大辦理,包括戲曲(歌仔戲、布袋戲、南管戲曲)、音樂(客家八音、客家山歌)兩類,聘請藝師五人共襄盛舉,這是他們的肖像素描:

‧廖瓊枝(1935~),基隆人,小時由祖母廖黃蘭撫養長大。十二歲參加子弟班「進音社」學戲,十四歲在金山樂社當綁戲囝仔。歷經歌仔戲外台、內台、廣播、電視與舞台表演;一九六四年,隨「牡丹桂歌劇團」赴東南亞公演。她基本功夫扎實,唱腔優美、演技精湛,「哭調」聲情合一,如泣如訴,有「台灣第一苦旦」之名。

‧林吳素霞(1947~),台南人,父親吳再全為府城南管名家。她四歲學唱腔,十歲學琵琶,十六歲拜徐祥為師,學習南管戲身段、動作與小梨園劇目,後來又接受南管戲重要民族藝師李祥石的指導,她沉潛南管戲曲半世紀,熟稔其流派,口白、唱腔、身段、導演俱佳,且音色配合精妙。

‧陳鍚煌(1931~),台北人,為亦宛然布袋戲名師李天祿長子,十三歲跟隨父親演戲。一九五三年成立「新宛然掌中劇團」;一九八四年,與弟弟李傳燦成立「亦勵軒工藝社」,專製戲偶、道具、盔帽。他操偶動作細膩,又深諳傳統布袋戲戲齣與戲偶角色扮相,並以藝傳人,進入校園傳授布袋戲技藝。二○○九年,文化部指定為重要傳統藝術.傳統表演藝術.戲曲保存者。

‧賴碧霞(1932~),本名為賴鸞櫻,竹東人,從小著迷客家歌曲,先後跟官羅成、賴廷漢、蘇萬松多位名師學習說唱、民謠、勸世文與三腳採茶;長期蒐集、出版客家歌謠,並製作客家電影《茶山情歌》,對於客家歌謠的推廣不遺餘力。

‧客家八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一八九○年,由客家八音大師陳招三所創立。第三代陳慶松(1914~1984)接棒時,客家八音響遍竹、苗、高、屏與花蓮,不僅打造八音的金字招牌,也形塑一代宗師。曾多次赴美、荷、法、日、泰與中國演出,進行文化交流。

今年研習營分五個班別,七月三日至二十八日,招收對象國中、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師。五類課程規劃採循序漸進的方式,例如歌仔戲由〈說唱台灣歌仔戲〉開始,接著進入實務教學,分歌仔戲教學、基本指法步伐、基本身段水袖、基本唱腔四大曲調、教案發表等子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