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或許開始變得易健忘,但由於心智發展已趨成熟,往往能有更好的決斷力,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
圖/美聯社
文/芭芭拉.史特勞區 譯/洪蘭
許多年來,主流的想法是年紀大以後大腦容易分神、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因為年紀大了經驗多,不相干的經驗變成干擾物。即使到現在,我還是會從一些人身上聽到這種話,他們堅持大腦偶爾會有遺漏,因為大腦的神經迴路負荷過重了。
直到最近,連很多的科學家都認為資訊量負荷過重是問題的原因。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我們的大腦工作過量,負荷過度。我們的神經元要像八爪章魚一樣面面俱到,難怪我們會失焦。
但是這種解釋現在已經不夠了。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家開始以嚴肅的態度看待中年的腦,他們的確發現在某些區域,大腦是在退化。有關這點,事實上我們也知道。
一個五十五歲的朋友說,她每天都在跟她的大腦奮戰:「我以前不必把事情用筆寫下來,我可以全部記在腦海中,我是很有組織和紀律的人,凡是上班要做的事,跟孩子有關的事,我都記在腦海中。」她告訴我:「現在我必須寫下來了,即使寫下來還偶爾會混淆。明明眼鏡就在頭頂上,而我到處找眼鏡,這種事整天都在發生。有的時候,我真的覺得我的大腦烤熟了,報銷了。」
人到中年,我們都有同樣的故事,同樣的擔憂。但是最近的科學發現使我們安心了不少。雖然像阿茲海默症這種大腦疾病發病的徵兆比我們預期的更早出現,但是現在研究者已經開始區分出正常的老化歷程和失智症的差別。大部分的人,雖然都有中年大腦的那些忘記、找不到東西的現象,其實,這是相當正常的。
此外,我們比以前更聰明,在某個程度上──假如我們想一想的話──我們自己是知道的。例如,那位抱怨每天在跟她大腦奮戰的朋友,最近升官了,調到一個更高、更需要注意細節的職位上。儘管她有著中年的大腦──搞不好應該說,因為她的中年大腦──她現在掌握新工作顯得很輕鬆。她知道該注意什麼、忽略什麼。她知道如何從A到B而不走冤枉路。她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中年的大腦很矛盾,有些部分比其他的部分運作得好。在中年時,我們的大腦比它的部件加起來的總和更大,我們的大腦可能比任何一個時期都還更好。
我們馬上會看到,事實上,長期的追蹤研究證明我們的認知能力是持續在成長。研究者第一次把判斷、決策和智慧這種屬於「質」的東西抽離開來看,找出它們是如何發展的。神經科學家看到了我們的神經元如何適應環境,並且隨著年齡而更好,雖然細胞是受到基因的規範(譯註:這是非常重要的發現,細胞受到基因的規範,但是環境可以左右基因的開和關;也就是說,環境可以決定這個基因的展現和關閉)。
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的主任卡斯坦森(Laura Carstensen),也是這個最新研究的主持人說:「從我們所知的發現,我必須說,中年的腦是真正的強大。」
我的一位詩人朋友告訴我,一直到五十多歲,她才不必窮思苦想她要寫的詩,詩意會自己跑出來,因為她的大腦到達強有力的年齡了。
「感覺就好像所有的零件應該回歸到它該在的位置上,」她說:「直到現在,我的大腦才覺得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它現在可以看懂這世界是怎麼組合的──這時,詩就自己跑出來了。」
(摘自《腦到中年照樣靈光》,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芭芭拉.史特勞區
(Barbara Strauch)
科普作家,健康及醫療領域的科學編輯,也是《紐約時報》醫學與健康專欄主筆。曾在波士頓和休士頓報導科學和醫療相關的議題,並在《新聞日報》指導榮獲普立茲獎的新聞報導寫作。著有《青少年的腦袋裝什麼》(The Primal Teen)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