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暗室」,意思是說雖處於無人之暗室,亦不做昧心敗德之事。典出漢朝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
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
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
夫人曰:「此蘧伯玉也。」
公曰:「何以知之!」
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
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大意是說:春秋時衛國國君衛靈公正與夫人夜坐閒聊,忽然聽到宮門外一陣隆隆的馬車行走的聲音,由遠而近,但是車行到宮殿門前的時候,聲音就戛然而止,過了一會兒,轔轔車聲才又遙遙地響起。靈公問夫人能否猜出門外乘車而過的人是誰?
夫人回答:「一定是蘧伯玉。」因為按照禮節的規定,臣子駕車路過王宮門前時,應該下車緩轡徐行,憑軾行禮,以表示對國君的尊敬。然而,現在已是深夜,宮外無人,馳車而過也沒人看見,一般人一定會這樣做。
但是忠臣和孝子,則不因天色明亮時就持守節操、更不因天色昏暗就敗壞品行。蘧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大夫,仁義而聰慧達禮,事奉國君十分謹慎,這樣的人「必不以暗昧廢禮」。
所以夫人很肯定地說,在黑夜裡還嚴格守禮的人一定是蘧伯玉。靈公派人出去探個究竟,果然不出夫人所料,這個人正是蘧伯玉。
後來,這個故事演化為「不欺暗室」,成為讚譽慎獨自律者的成語。如: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雖然錢秀才不欺暗室,與小女即無夫婦之情,已定了夫婦之義。」
唐朝駱賓王的〈螢火賦〉:「類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