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社大台江分校與在地村廟共同辦學,讓傳統的廟宇化身為教室,開起美妝等豐富課程。圖/林格立
文/劉嫈楓
曾經只有信眾參拜的傳統廟宇,如今竟成為一處充滿書香氣息的教育與文化重鎮。
二○○七年,台南社大台江分校首開先例,喊出「重回村廟」口號,攜手村莊大廟共同興學,改變了因人口外流而缺乏生氣的鄉村樣貌。
如今,這股融合信仰、學習、社會參與三合一功能的「大廟興學」模式,不但讓非都會區的社區大學熱鬧滾滾,更吸引了台南市台江地區十五個庄頭參與。
這個構想來自記者出身的吳茂成,他以記者培養人脈的專業打破庄頭間的歧見。知名作家小野到當地大廟演講時,還創下兩千多人前往聆聽的盛況。
周三早晨,台南市安南區海尾寮的「朝皇宮」香火繚繞,虔誠的善男信女們拿香參拜,祈求平安。
大殿裡經文聲悠悠迴盪。走到大紅梁柱旁的小型圖書館,放著世界名著《百年孤寂》等數十本經典小說,為這座百年廟宇,注入濃濃的書香氣息。一到晚上,不只廟宇庭前播起充滿文藝氣息的紀錄片,連向來只有鎖吶鑼鈸響徹的神殿裡,竟也傳出流行曲目《雨夜花》二胡聲。夜裡,朝皇宮前的LED看板上,「大廟興學」四個大大的橘色字眼,閃閃發亮。
一場發自廟宇的創新興學模式,正在發生。
社大廟方 互為主體
「佇立全台各個庄頭的大廟,是四百多年來台灣持續存在,沒有倒閉的NGO(非政府組織)。過去,廟宇本就是地方傳統教育、信仰與公共參與的中心,與社大走入社區辦學,鼓勵扎根在地的理念不謀而合。」台南社大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用道地的海口台語,說起「大廟興學」的精神。
十多年前,擔任記者的吳茂成,常於採訪時看見城鄉間巨大的落差,加上深覺台江地區苦無文化教育資源,當時他因身兼台南社大講師,遊說社大主任林冠州,在舊稱「台江」的安南區設置分校,但當時提議並未獲得通過;直到二○○七年,他離開新聞界,再次向林冠州重提台江分校計畫,才出現契機。
自小在台江海尾庄長大的吳茂成想起,在地方扮演信仰重心的庄頭大廟,或可「借力使力」,決定攜手村廟共同辦學。適巧海尾朝皇宮主委吳進池有意推動教育事業,雙方一拍即合,台灣社區大學間首創的「大廟興學」模式,在台江於焉成形。
課程推動初期,吳茂成堅持社大和廟方應該「互為主體」,廣納各方意見。因此,社大將課程設計交由吳進池負責,退居二線輔助教學。當時,吳進池為了吸引居民來上課,開辦前除了調查參拜信眾的年齡層,還結合祭祀主神保生大帝救世醫人的信仰典故,創辦青草藥班。
社大也推動「文化建醮」,鼓勵大人小孩重新認識廟宇文化。
形成聯盟 遍地開花
目前台江分校開辦課程已由個位數擴展到目前四十多門課,並發展出二胡社、車鼓社、青草社、大廟興學志工團等四大社團,學員數更從四、五十人成長到一千二百人,為海尾地區注入人文氣息。
台江地區十五間庄頭大廟紛紛加入,形成大廟興學聯盟。
這裡已成為全國社區大學、社造工作者觀摩學習的焦點,宜蘭、苗栗與雲林等地的廟宇紛紛前來取經,中國大陸的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等國際NGO團體也前來考察交流。
但吳茂成表示,台灣廟宇過去本就承載著教育、公共參與和信仰的功能,只是在時代演變下,逐漸為人忘卻,甚至被賦予中輟生聚集的汙名化形象。「我們只是恢復廟宇過往既有的功能而已。」他說。
吳茂成認為,大廟興學的模式甚至可能轉化為一條青年返鄉之路。若能在全台遍地開花,苦無理由返鄉的青年,將有機會反饋鄉里。
「如果全台三一九鄉鎮的大廟,都能共同投入興學,找出在地的地方觀,就能從地方萌生改變台灣的力量。」吳茂成說。當大廟興學的香火不斷傳承,一條顛覆傳統的辦學路,也將油然展開。
(內容詳見《台灣光華雜誌》五月號,網址:http://www.taiwanpanor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