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台北報導】考古學家在台北市大龍峒文化園區、大龍國小圍牆外,挖掘出四千五百年前台北人的文化遺址,研判為新石器時代的「訊塘埔文化遺址」。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興奮表示,這批先民是最早的本土台灣人。
去年九月台北市政府規畫辦理的大龍峒文化園區,在進行「六藝廣場」鋪面工程時,當地文史工作者陳應宗等多人發現疑似「輦寶輪」清代遺跡,於是發起遺址保存工作;文化局安排專家學者勘查後,建議應探勘或考古。
昨天考古人員從兩平方公尺的面積中,下向探勘挖掘,挖到三公尺深時發現訊塘埔文化遺址和清朝的青花器碎片,挖到三點六公尺處碰到台北湖的底層。
劉益昌指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最早在圓山及芝山岩發現,距今六千年前,但是從大陸福建來的,距今四千五百年前的訊塘埔時期的台北人,則是本土演化而來的台北人,當時的台北人就很會做生意。
劉益昌教授指出,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有農業的生產活動;依照文化發展主要區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史前文化僅發現大坌坑文化,而中期就包含北部的訊塘埔文化及中南部的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等,是由大坌坑文化晚期逐漸演化而來的地方性文化,年代大約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三千五百年間。
對遺址的發現,劉益昌卻憂心表示,古蹟或遺址的保存,確實無法兩全;由於遺址區地上物有兩處古蹟即保安宮和孔廟,及其它公家單位牽涉甚廣,因此後續工作只有在大龍國小的新校舍興建與否先作平估,再做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