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希名
閱讀的美好況味,在偶有一知半解的想像,自滿的以為掌握語言的奧秘,神啟的情節,這艱難的旅程在中驛瓦解,彷彿拆解受潮的屋簷,原址的灰飛煙滅盡在句話後面完成,在鼓翼揚足中釋放官能享欲,忖眉中寄托無由來的想像。
然而,措手不及的是,消散赤離的辭藻以多元縱走的方式展現意義,恆長又錯變的示諭。夜色零亂而寒茫,西窗剪燭不復青少流光,二十世紀初德國弗蘭茨.侯荷(Franz Roh)以魔幻寫實主義(Realismo Magico)論表現主義的繪畫,開啟閱讀中出入生命中的對立面,愛與孤獨,生滅與其後;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ia Marquez, 1927-2014)的《百年孤寂》(Cien anos de soledad),烘托拉丁魔幻寫實主義與「文學爆炸親歷記」,以小鎮馬康多(Macondo)興衰濃縮拉丁美洲滄桑史。
小鎮總有流暢的線條,綿延海岸曲折如疊,東海岸潮聲激揚,極目遠納瀲灩起伏的波光,浪濤揉搓絲絹般風蝕的崖壁,山巒腳側緊衣貼身的公路。一折青山羞成一扇短屏,層巒疊嶂翠嫩欲滴,好似初粧帶羞的新嫁娘,一衣帶水的巒溪削過滿覆早霜的大地。
過了魔幻的馬康多,來到靜謐的竹安里,時宜蘭部分移民建村三叢竹林環抱處,乃名「三抱竹」,故名「三抱竹里」,後以竹報平安寓意取名「竹安里」。
沿著竹安國小而行,老人的菸捲與簍筐,廟門的圖騰是沉潛中的磨難。當年石磨牆面也魔幻的轉身,以更現代的巍樓立悟學子。僅有對丘的墳壟如山重水複,層峰阻隔,尚保有幾分鬼影魅語的氣息。
彷彿該帶著迷信逃課,掌著武藝高強的史艷文,形而上赫赫威嚴,塑造不知疲倦的靈魂,覷看天地的巍峨和浩瀚,踏上短丘試膽,輕腳的伏身走向長堤,等待冥漠之中的交感回應。
從馬康多到竹安里,閱讀童稚如退色的手帕,滾邊的白花也黃了,遙遠的面貌模糊在海風中,飛鳥掠過蒼白。你也該放鬆皺紋,讓臉部線條柔和些,如果竹安里有太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