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璟綜合報導】「千佛山,本身就是一尊巨佛,還盤腿打坐!」鑽研中國大陸山東省濟南地理文化研究多年的當地居民李兆海,偶然查閱衛星定位地圖時發現,再經過年餘考證,更確定這項奇觀;佛像頭頂朝向西北方,面朝東,正對燕子山。他說,千佛山上的山路,構成這個巨大佛像,若不透過高空拍攝,根本看不出來。
位於濟南市區南部的千佛山,屬於泰山支脈,海拔近三百公尺,占地百餘公頃,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千佛山古稱「曆山」,相傳遠古時代的虞舜曾於此耕稼,又稱「舜耕山」。
隋開皇年間,佛教盛行,依山勢鑿窟,雕造多尊佛像,並建千佛寺,故名「千佛山」。唐貞觀年間,重修後改稱「興國禪寺」,成為香火鼎盛的佛教聖地。
千佛山主要有四大景區,包括:彌勒勝苑、曆山院、文昌閣、興國禪寺。位於興國禪寺東側的「曆山院」,儒、釋、道三教並存,內部有魯班祠、舜祠與三聖殿;北麓建有集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以及「山西省大同雲岡石窟」於一體的「萬佛洞」,可瞻望北魏、唐、宋時期的石雕塑像與藝術寶窟。
「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千佛山酷似一尊盤腿打坐的巨型佛像!」李兆海指著衛星地圖,闡述自身觀點,他說,佛像嘴部是千佛山風景名勝區的正門,胸部是景區的臥佛景點,腹部則是興國禪寺。
山路構成的佛像,右腿盤起,左腿自然垂落。手部也有不同的擺放位置,右手放在右腿上,托著興國禪寺;左手放在左腿上,捧著彌勒勝苑景區內的大金佛。
李兆海強調,千佛山整體輪廓與環山盤路,構成這一尊佛像輪廓,林間山路則構成佛像身體各部位。如果只看千佛山風景區的地理界線,還不是很明顯,但千佛山的林間山路卻像諸多線條,勾勒出這尊佛像輪廓。
他說:「此佛像若是天然形成,我們只能感歎天工之巧,若是人為修建,則要讚歎人民的偉大與巧妙設計。目前,在全世界尚無同類型佛像可媲美。」
千佛山風景區管理處指出,很早以前,山上道路就已存在,最早由誰修建,已難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