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間看到電視節目中,一位專家學者說「台灣現在最不需要的是對立……」想來也是,公僕與頭家對立、勞資雙方對立、朝野政黨對立……,社會充斥諸多對立現象,導致國家經濟無法穩定發展。
身為中小企業主,公司聘用員工的條件與薪資,視員工的專業知識、技能,與職位應承擔的責任與風險論定。
我經營電子產業,生產線工作人員,採底薪及獎金制度,一般行政、財務、業務人員,也就是所謂「白領階級」,則採責任制。
目前公司員工領22K的薪資者,僅櫃台總機人員,這位總機人員不是大學畢業生,是二度就業歐巴桑。
經濟條件日益困頓的台灣,身為中小企業負責人,高度意願為員工調薪,但在油電雙漲、原物料價格不斷攀升的同時,增加薪資成本,勢必反應在產品售價上,屆時公司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力,在無法負荷情況下,也只能選擇歇業、關閉廠房,那麼這不等於勞資雙輸?
當年輕人為了「低價」薪資紛紛出走的同時,政府擬定的財經政策是什麼?產業政策又是什麼?有著專業財經背景的新北市長朱立倫曾對媒體表示,勞工薪資偏低,真正的關鍵在財富分配,建議重新調整「財稅制度」,包括企業獎勵要重新調整,將業主或老闆有沒有負起社會責任,及對員工的照顧,納入未評比標準中,而不是只鼓勵高科技或強勢產業。
中小企業曾經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如今卻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試問,政府為中小企業量身打造了什麼發展政策?
真正有財力炒房的投資客,會在乎財政部將房屋稅的上限提高到百分之三點六嗎?難怪,坊間有這麼一句話「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馬總統就職滿六年,可曾知道中小企業的悲鳴?
欣文(桃園縣/中小企業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