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民間文藝家協會負責的「口頭文學遺產數位化工程」,是近百年來,民間文藝工作者田野普查的結晶,被譽為「民間文學四庫全書」,日前在北京辦成果展。
此工程歷經三年,完成第一期預定目標;製作檢索發布系統軟體,分類上百萬篇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十一類口頭文學作品。
其中,神話八千多篇、傳說十一多萬篇,意趣盎然。例如各族民間文學將「馬的起源」追溯到天上,或說由神變化而成,彌補文獻記載缺失。
最初的家馬,是商代中後期由殷商王族從北方草原引進中原,因此,馬在中國文化想像中,一開始就被神話化為神馬或龍馬。
考古發現,商周貴族大量隨葬車馬坑,不為炫富,而是寄託亡者靈魂升天的天國夢想。
此外,還有雲南傣族和景頗族故事說,是神造了馬;內蒙古的蒙古族神話說,天女和人一起造馬;四川木里藏族自治縣納西族神話說,神雞生卵孵化馬。
除此之外,雲南怒族和西藏藏族也說,是卵生馬;遼寧清原滿族自治縣滿族神話和四川興文縣苗族神話、河北槁城市漢族神話都提及,是天帝將天馬贈與人間,才有大地上的家馬。
至於神馬何以降級為人間運載工具,民間敘事也有解釋;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滿族神話認為,龍被天神貶到下界變化成馬。
而廣西壯族神話提到,是人類的女始祖規定馬要被人騎;漢族神話則說,是出於神的指令,或馬和人比賽,輸給人類,所以被驅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