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徐文明撰述的《佛山佛教》,日前出版,統整出「首位傳經者是曇摩耶舍」等重點;此書也是第一本有系統地介紹佛山佛教歷史淵源、傳承發展的專著。
此書由廣東省佛山市民族宗教局、廣東省禪宗文化研究基地共同倡議、徐文明撰述,歸納三大重要研究結論,包括:佛山是佛教傳入嶺南的初地之一;佛山之名源於佛教,首位傳經者曇摩耶舍是禪宗「東土第一代祖師」菩提達摩的大師兄;佛教文化與佛山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
佛山與佛教文化源於曇摩耶舍尊者在佛山塔坡建寺,是佛山最早有記載的寺院開山始祖。曇摩耶舍於東晉隆安二年(三九八年)到佛山,弘法十年,開創塔坡寺、白沙寺、光孝寺,對嶺南與南海佛教影響深遠。
佛山得名於唐。據《佛山佛教》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佛山成為季華鄉。
唐貞觀二年(六二八年),有人看到塔坡崗山地,夜放金光,經過挖掘,出土三尊小銅佛及一石碣,刻寫「塔坡寺佛」及對聯「勝地聚開一千年前青山我是佛;蓮花極頂五百載後說法起何人」。因此,重修塔坡寺、經堂,並掘井紀念,將地名改為佛山鄉。
佛山市長劉悅倫表示,佛山作為全大陸唯一以「佛」冠名的地級市,《佛山佛教》的發行,是佛山佛教文化研究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