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新的分子造影技術,在阿茲海默症初萌的早期階段就能診斷並持續追蹤,對於迄今為止,唯一明確診斷阿茲海默症的方法—死後檢驗大腦,有重大的突破。
阿茲海默症目前還是絕症,其主要徵狀是大腦退化,喪失記憶及推理、溝通和照顧自己的能力。患者去世後,檢查其大腦,都可以看見某些區域的異常澱粉狀蛋白斑塊和神經纖維纏結。UCLA的發現有助研發對治藥物,或以其他方法阻止、拖延病情惡化。
UCLA獲得突破前,科學界曾發明一種化合物,稱為「匹茲堡化合物B」,用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PET)可看出,匹茲堡化合物B會自動黏附在大腦出現不正常畸形的部位,但只能黏附於不正常的蛋白斑塊上,對神經纖維纏結並無作用,因此其診斷效益並不完全。研究顯示,患者認知能力惡化之際,神經纖維纏結會加速形成。
UCLA團隊因此在數年前另外發明一種能自動黏附於蛋白斑塊和神經纏結上的分子,稱為FDDNP。八十三人志願擔任實驗對象,他們注射FDDNP,研究團隊加以PET掃描,初期即確定二十三人已得阿茲海默症,二十八人認知能力輕微退化,三十二人健康。病情愈重,FDDNP愈密集。
兩年後追蹤掃描患者和大腦輕微退化者發現,情況更為嚴重的人,其FDDNP黏附值增加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一。情況維持不變者,其FDDNP黏附值也不變。
實驗過程中,八十三人同時也接受各種目前通行的掃描,如核磁共振造影(MRI)及電腦斷層攝影(CT)。這些掃描都無法「看見」蛋白質的活動,顯示在阿茲海默症的診斷上沒有用武之地。FDDNP加上PET,則大腦蛋白質和神經纖維動態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