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空氣污染防治費愈收愈多,空氣品質卻愈整愈糟。環保署統計去年一月至十一月空氣品質,結果空氣品質不良率(PSI大於一百)創下五年來的新高紀錄,全台平均達百分之四點三八。平均一年中有十六天,各地的空氣品質處在不良等級的狀態。另外,環保署自即日起實施新的「車用汽柴油成分及性能中程管制標準」。
進一步分析各地區空氣品質,高高屏空氣品質全台最糟,一年中將近三十一天空氣品質屬於不良等級。其次是雲嘉南的二十七天、中部十七天、北部九天。
空氣品質最好的是宜蘭、花東,平均一年中有一點六天的空氣品質不良,但是還是較去年稍有退步。
環保署訂下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是,明年各地空氣品質不良日數平均要降到十天以內。民國一百年要再減少一倍,降到五天以內。但過去三年空氣品質一年不如一年,想達到目標恐非易事。
環保署指出,從八十六年開始,臭氧一直是台灣空氣品質不良的第一殺手,但從九十一年起,臭氧因素逐漸下降至去年的百分之五十七,懸浮微粒因素卻逐漸上揚至去年的百分之四十三。
環保署檢討原因,研判是柴油車、砂石車排放的粒狀物改善不足,加上大型路網陸續完工、重大開發案陸續開工,但管制策略並未跟進,使行車造成粒狀物上揚。關於這項因素,中央與地方都要再確實檢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表示,新的「車用汽柴油成分及性能中程管制標準」,將硫含量管制標準由原先的一百八十ppm加嚴至五十ppm,同時取消過去對硫含量在五十ppm以下油品,不徵收空污費,以鼓勵業者多生產硫含量低的油品。
由於目前國內汽油約有八成五油品,硫含量都在五十ppm以下,過去統統不用徵收空污費,因此,新制上路後,勢必造成業者成本增加,而是否會反映在油價上,轉嫁於消費者,格外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