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旺(台大哲學系教授)
持續二十四天的學運以平和理性的方式落幕,大部分的國人不只鬆了一口氣,也認為這場學運一定會給社會帶來改變。
最立即的改變是:蘇貞昌和謝長廷宣布不再參選民進黨主席、國民黨馬主席下令黨內改革。蘇謝不再參選,等於「五府千歲」終於有人知道時不我予,接下來的世界應該交給年輕世代,這對民進黨的衝擊應該是可以預期的。至於國民黨的改革比較虛應故事,因為由一個本身需要被改革的人負責改革,其結果大概是:一批聽話的人換成另一批聽話的人而已。但是無論如何,國、民兩黨都知道必須改變,才可能繼續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改變,不只是這種人事的更迭,而是一般人民心態或社會價值觀的改變。這次事件雖然對社會的民主深化絕對有正面效應,然而在這次事件當中仍然可以看到反民主的思維模式:對待立場不一樣的人,抹黑、羞辱、汙名化;對待立場一樣的人,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合理化。在這次運動中最常被使用的語言是「人民」,「人民」好像永遠站在自己這邊,自己就是「人民」的化身,完全忘了自己反對的人也是「人民」;大家都喜歡用「多數民意如何如何」來支持自己立場的正當性,卻不問民意多數支持的觀點就是合理的嗎?民調的多數和思想家對民主政治最憂心的「多數暴力」有何區別?
自由主義思想家經常提醒有理想的政治人物,應該設法縮短「眾意」(public opinion)和「明智的政策」(wise policy)之間的距離,這指的是:大多數人民支持的政策不一定是明智的(譬如大多數人民都不支持加稅),但是由於民主國家權力的正當性來源是多數民意,所以政治人物也不能完全忽略民意。台灣的民主政治常被稱為「民粹」,就是過度依賴民意,因此一個對的政策經常因為民意的反對而轉向,所以執政者常有「父子騎驢」之譏。
一次學運不可能立刻改變社會現行的價值觀,也不可能立即提升公民的民主素養,但是最可以期待的是,在這次運動中受到最大衝擊的年輕世代,似乎可以看到他們的改變。比起老一代胼手胝足、篳路藍縷,這一代年輕人坐享父母輩的辛勞成果,生活安適富足,加上電子產品的日新月異,手機、電腦幾乎宰制了大多數年輕世代的生活方式,許多平日只沉浸於電玩、連續劇、網路世界的宅男宅女,這次學運打開了他們的視野、擴大了他們的關懷面,很多人第一次如此關心公共事務,幾乎放棄他們平日的生活習慣,到立法院外靜坐、和支持者談論服貿、一起批評政黨政治的失能。這場學運比他們以往在公民課本裡學到的民主政治,更為生動、真實;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這段生命經驗不只刻骨銘心,很可能因此改變他們的人生觀。
更可以期待的改變是,為了延續學運的能量,學生退出立法院要「轉守為攻、出關播種」,而走入民間傳達理念,實質上等於到民間從事草根的民主教育,從事這項工作造成最大改變的是學生自己。為了傳遞民主信念,學生必須先說服自己:民主是什麼?自由和民主有何差別?民主為什麼比較好?為什麼民主不只是投票?成熟的民主公民為什麼不能只是聽從政黨指揮的投票部隊?為什麼我們選出來的官員和民意代表那麼差?下次選舉他們照樣當選,為什麼?為什麼「公民」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利益?
民主政治任何權力最後的來源是選民,所以提升選民的「公民」意識、培養公共精神,才是民主政治治本之道。在走入基層說服群眾的時候,學生必須對上述問題有所深思並深入了解,所以如果學生要實現出關播種,首先要提升和改變的是自己的自由民主觀,才可能對社會的民主深化造成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