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貓狗人協會執行長黃泰山〈前〉與關懷生命 協會副理事長張章得〈右二〉為流浪動物奔走。圖/丁守中辦公室
立法委員丁守中
台灣的首善之區台北市,由於空間擁擠、步調繁忙,不僅「人」生活不易,與我們一樣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動物們,其處境也愈顯艱困。基於尊重生命的立場,過去與許多團體共同推動了限制捕獸夾、提高TNR補助等等法律及預算案,更積極推動農委會成立專責的「動物保護會」。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相關單位才逐漸改善了城市中動物的處境。然而,更期待能在這方面再加把勁,以打造友善的台北城為目標。
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理事
林雅哲
從現有法律規範來看,林雅哲強調,現行之動保法侷限在寵物上,且認為流浪動物都是由寵物被棄養的而成的,故無針對流浪犬做出明確定義及制訂相關法定條文,由於流浪狗並非有飼主之寵物,也就無「法」可管。
作家、動保志工朱天心
流浪動物之存在源頭已不可考,但牠們之能存活必定是在地有受過訓練(如我已上過七年北市動保處的志工課並領有志工證)或素人「動保志工」在照護。
儘管有人照護流浪動物,牠們大多被驅趕棄養至城市邊緣山野交壤處。如北市文山區興昌里為例,四十七隻街貓因幅員廣大有六個義工照護,我們在為牠們做TNR(捕捉、絕育、回置)時皆已施打狂犬病疫苗和長效除蚤,目前有三分之一的貓在有效期,其餘陸續在施打疫苗中。
我們日日因餵食處於第一線,是最好的觀察通報員(連感冒我們都能察覺出並投藥治療,更何況已熟讀了的狂犬病,發病疫程病徵),我們因輪不到施打人類狂犬病疫苗,是以比一般可遠離不須接觸的人更得留神警覺。
作家朱天衣
養了十九隻狗、十九隻貓、七隻雞、三隻鵝、兩隻鴿子,由於「寵物家族」龐大,為了不吵到鄰居、也為了讓動物們可以在大自然生活,搬到了新竹關西馬武督山上。
並不是「愛養」動物,而是看到太多流浪動物在街頭遊蕩,只能盡力幫一把。為了這些動物,她七年前搬到馬武督山,四百多坪的地,只蓋了一棟兩層樓房子,二樓人住,一樓全讓給動物,寬廣的空地及池塘更是動物肆意玩耍及活動的地方。
愛心媽媽陳小魚
其實,日本國土面積比台灣大、人口多,問題更棘手。二○○二年,熊本市動物指導中心新所長上任後,得知職員都痛恨安樂死的工作,宣示「零安樂死」。若有飼主以狗愛咬人、新居不能養狗等理由,把寵物送來收容所,職員會扮黑臉教育對方;據說曾讓狗主人抱著狗兒,接受醫師的麻醉針劑安樂死,感受動物死亡的痛苦。二○○九,年熊本市一整年,只安樂死一隻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