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采涵
我一位年輕的女性友人,近日第一次拜訪男友家人。回家後,她打電話告訴我:「我發現我男朋友不怎麼跟他爸爸講話耶!他們連吃飯都各自盛好飯菜後到客廳吃,父母子女間不僅不說話,視線也沒有交集,好奇怪!這樣的男朋友,我能繼續跟他交往嗎?他是不是很不孝啊?而且,他絕少跟我提起他家裡的事情喔!」
我安慰她,父子間視線沒交集或彼此不交談,並不表示他一定是不孝子;很少提及家裡的事,或許是因為剛交往還有戒心。掛上電話,我想到自己有一些朋友,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不太跟爸媽聊天,更別說暢談心事了;會造成這種情形,歸根究柢,在於父母親從小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傳統的中國人,教育方式接近「斯巴達教育」,它是一種嚴格的教育和培訓制度。斯巴達教育制度的目標,是培養出身體和德性都非常強壯的男子,使他們可以為斯巴達軍隊效力。而中國父母以嚴厲方式管教孩子的目的,除了希望孩子乖乖聽話,還多了「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的心態。
我不反對管教孩子,當孩子做錯事,適度的懲罰是必要的。一味地順從或溺愛孩子,只會教出更多的「媽寶」或「啃老族」。但是,一味地以嚴厲方式管教孩子,甚至在大庭廣眾下,不顧孩子尊嚴,大聲怒罵孩子,更是一種不恰當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長期施以嚴厲的管教,的確有可能教出功課、才藝樣樣傑出的「好」孩子。但孩子一旦長大後,多半一心一意想要脫離家庭,要嘛選擇距離家庭非常遙遠的學校,來個「天高皇帝遠」;要嘛在叛逆期就學會翹家,需要警察協尋,造成社會負擔。
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孩子生父母的氣,翹家寄宿網友家,父母親哪裡找得到,最後還是必須求助警方。前一陣子的新聞,年輕女大學生離家出走,電視新聞播出母親眼睛哭得紅腫的畫面,至今仍在我腦海盤旋。
最好的管教方式,應該是給蘿蔔也給鞭子。我指的鞭子不是用「打」的,罰站是個不錯的方法。我一位朋友就非常熟知「給鞭子也給蘿蔔」的道理,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她會要求孩子罰站,趁孩子罰站時,告訴孩子哪裡做錯了。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講道理給他們聽,孩子們會懂的。
此外,我這位朋友還常常跟孩子聊天。孩子下課回到家,她會利用晚餐時間,問孩子今天在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新鮮事。我發現:她的孩子特別愛撒嬌,那種與孩子之間的親密感,實在很難在叛逆期的國中生身上看到;而且,她兩個孩子在校都品學兼優,經常拿獎狀。更難得的是,大女兒還願意跟她討論感情上的困擾。
學會跟孩子做朋友,用心去理解他們的世界,如聽懂他們的流行語,一起參與他們喜愛的活動,有空就和孩子聊聊天,將來老了才不會跟孩子有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