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啟顏
我站在山坡下仰望,姑丈腰上掛著柴刀、手上拿著一把鋸子,專注的挑選合適的竹子。農曆年剛過,天氣溼冷無陽,但我們已經開始籌備今年夏天的工作。姑丈和姑姑計畫自己建造一個烘龍眼乾的焙灶,姑丈打算準備好要用的竹子,趁早晒乾。
我們先去砍「長枝仔」,之後將之剖成竹片,編做竹篾烘網。砍「長枝仔」的地方我很熟悉,大家稱它為「磅空仔」,通過竹林小路,這裡有一列與路垂直的白堊土小山稜,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冒險地點。天晴時,我們會沿著白堊小山的雨蝕溝攀爬而上,登高望遠、洋洋得意;下雨後,我們就特意去把那一地的白堊土踩得鬆軟糜爛,甚至連拖鞋都葬送進去,講好聽一點是頑皮,其實是無聊兼白目。
台語「磅空」有兩個涵義,一是涵洞、一是火藥炸穿的隧道。以前問長輩,為什麼那裡叫做「磅空」?長輩含糊答:「可能是溪底有個涵洞吧。」長大後,我在書上看到一張日本時代的老照片,是「磅空」開通道路的紀念照,才知道,小路兩邊的白堊小山原是相連的,「磅空仔」其實歷經火藥炸山工程。
在我走神之時,姑丈已經砍好要用的竹子,或許是為了讓我有點參與感,還分配一根竹子讓我幫忙扛回去。我估量了一下,實在沒辦法像提包包那樣,優雅的把那根約莫十公尺的竹子提回家,只好學他們扛在肩上。咦,沒想到素有「軟腳蝦」盛名的我,竟然扛得起來(立刻拿手機自拍)!放好「長枝仔」後,姑丈又帶著我走上後山小徑的刺竹林。姑姑提醒我,小心小徑前的柚子樹,這附近長年住著一條蛇。的確,後山小徑離家雖近,但我們小時候就不太敢來這裡玩,印象中,當時已經有蛇的蹤跡,忘了是誰還恐嚇我說山神很兇。但這天有姑丈領路,我便毫無顧慮地踩著枯黃的竹葉沙沙前去。走到刺竹林下,姑丈停下動作,誠摯的對著山林說:「土地公、山神,今天來跟恁砍些竹子回去用,感謝恁。」原來砍竹子前,要先打招呼啊!頓時,我似乎可以感受到原始採集民族那種與大自然共生的心情,一種親密、敬愛的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