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由十一個全國性聯盟團體組成的「優質戶外教育推動聯盟」昨天舉行記者會表示,三月二日公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課程設計依舊延續傳統教室內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忽視兒童及青少年九成以上時間都待在教室裡,戶外教育一周不到五十分鐘,影響身心發展,並呼籲教育部,應立即落實戶外教育常態化、優質化與法制化,別讓孩子繼續被關在教室十二年。
聯盟指出,依據主計處調查,二○○九年國內十五到十九歲的青少年,從事登山健行等戶外活動的比例只占全部的百分之五點四八。同年一份針對基隆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生的調查顯示,學生在課後接觸自然的時間整周只有三十點二分鐘,僅占課後時間的百分之四點二;但用在課業學習上卻有一千兩百四十三分鐘,占整周課後時間的六成五。顯示學校與課後補習,正是造成兒童與青少年嚴重缺乏接觸自然環境的重要原因。
聯盟召集人,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指出,目前台灣的戶外教育常被窄化為偶發且單次性的「遊樂」活動,缺少明確的學習目標與有系統地教學規畫。她建議教育部,設立戶外教育研究室,進行長期的課程研究,並參考國外戶外教育評鑑系統與國內外優質案例,提出教學模組與評鑑原則,讓戶外教育優質化。
周聖心提到,國外有許多戶外教學的成功案例,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二○○四年開始就強調運用室外的學習方式來推動永續教育;美國正在通過「不讓孩子留在室內法案」(No Child Left Inside Act);英國下議院在二○一○年建議將課室外學習(LOtC)納入國家課程裡,以讓課室外學習成為學生應得的學習權利;澳洲中央政府也在近年全國課程綱領的修訂中,嘗試將戶外教育獨立為單一學科。
推動校外教學長達四十年的台大教授王鑫表示,學生不是機器,數學、化學不是唯一,教育部應盡快將戶外教學入法,帶領孩子走進「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