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產墨,早期使用的墨錠大多來自上海、福州。日治時期,有福州製墨師傅遷移來台,與製筆行業群聚府城,其中以錦華齋、榮華齋、興文齋與青松閣等商號最具特色,為傳統書畫藝術提供良好的工具與氛圍。
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經濟蕭條,加上大陸墨條大量進口,本地製墨多難以為繼,或歇業或調整營業方向,以求生存。後來,因教育政策,文房用品需求日增,許多製墨師傅紛紛到台北創業,例如興文齋的師傅在三重設廠,其門徒林祥菊、潘伯慶、唐文彬、吳啟文也跟進,一時製墨工廠蔚為壯觀。
至於青松閣堪稱異數,由潘振南(一九一○~)所設立,他幼年學習製墨,曾獲得福州曹素功(一六一五~一六八九)「藝粟齋」師傅的心傳。一九四八年,潘振南帶著精湛的墨藝來台,成立「青松閣」,曾被「勝大莊筆墨公司」聘為顧問,並應故宮博物院之邀,指導後進學習古墨製作技術。一九八七年,獲頒教育部第三屆民族藝術薪傳獎,同時也為傳統製墨「黑手」行業作了新的詮釋。
二○○三年,六十二歲的陳嘉德榮獲「第十屆全球中華文藝薪傳獎─民俗工藝獎」,一位默默攪敲揉壓古墨四十八年的藝師,終於獲得肯定。二○一○年,台北縣政府公告「陳嘉德─製墨」登錄為台北縣傳統藝術(傳統工藝美術類);二○一三年,基金會接受委託,執行撰寫「新北市口述歷史─傳統藝術類─陳嘉德先生口述歷史專書」,顯影陳嘉德的工作。
這本專書包括六章,約六萬字,第一章製墨工藝的發展概述;第二章陳嘉德學習製墨的歷程;第三章陳嘉德與「大有製墨廠」;第四章陳嘉德製墨工序與技法;第五章陳嘉德松煙墨作品賞析;第六章陳嘉德生平大事紀。全書以墨史為經,陳嘉德及其作品為緯,建構紮實的論述。
陳嘉德(一九四二~),出生於嘉義縣鹿草鄉西井村,家境清寒,鹿草國小畢業後,隻身北上,經職業介紹所媒介到台北橋下,福州墨師林祥菊(一九一九~)經營的「國粹墨莊」當學徒,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任勞任怨,深獲林氏的信任,悉心傳授福州古墨製作技術。一九六四年入伍服役,一九六六年退伍;一九六九,頂下潘振南轉讓的舊廠房,開設「大有製墨廠」,顛峰時期,員工十多人,日產一萬多條手工墨,當時知名的墨條如「寶島」、「古梅」、「金龍」,都出自他的製墨廠。
一九八八年,大陸廉價學生墨傾銷來台,他當機立斷,遣散工人,轉型製造高級松煙墨。為了區別學生墨(油煙墨),他到處尋找高級松煙墨原料,遵循古法,將松煙、牛皮膠、麝香和梅片(冰片)依比例與水調和,透過攪和、敲打、揉捏、入模、加壓、修剪、陰乾等工序,一方飄香古墨於焉完成。國內勝大莊、蕙風堂、友生昌等知名筆墨莊,都是陳嘉德松煙墨的展示窗口,大家公認他的手工墨條具有色階豐富、多層次與透明度等特色,讓書畫充滿韻味。
陳嘉德以特殊墨藝贏得大師冠冕,名聞遐邇,連安徽屯溪「胡開文」的老墨廠(創始人為胡天注,一七四二~一八○八)也來取經。二○一一年,製墨五十年的老師傅將棒子交給兒子陳俊天(一九七四~),堅持技留台灣,維繫本土一線墨脈於不墜。
經過一年田調,吳明德伉儷完成論述,加上攝影家金成財二百多幅相片,圖文映襯,揭開傳統製墨真相,也鼓舞堅守行業的藝師,更增添台灣製墨文化的史頁。我細讀校刊後,替專書命名為《台灣製墨藝師陳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