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寶特瓶供子留學

 |2014.03.12
1644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到湖南衡陽打拚的江西人老朱,十年裡靠著小小垃圾回收站,夫妻倆供兩個兒子上大學。如今,他們的大兒子已博士畢業,還曾留學德國。

根據《中國新聞網訊》報導,老朱一天要收三百多斤寶特瓶,一斤約三十個。一年大概要收二十萬噸寶特瓶,還有其他塑料二十多噸。平均每天約九千個寶特瓶,老朱的太太劉建英得用手刮掉包裝紙,按顏色分類,價錢可以賣得多一些。

花花綠綠的寶特瓶,壘成了一座小山。一旁五十四歲的老朱笑著說,再過幾天,他在成都和東莞工作的兩個兒子就回家了。一家人將在這個他苦心經營十年的「垃圾工廠」過年。

十年共九百萬個寶特瓶的背後,有一個簡單的心願:送兩個兒子讀書。十年裡靠著小小垃圾回收站,夫妻倆如願供兩個兒子上大學。老朱看過一本書《宋氏家族》,宋氏一門因為知識才幹滿門榮耀的故事觸動了他:「我有一個夢想,讓小孩多讀點書,跳出山溝,有出息。」如今,他們的大兒子已博士畢業,曾留學德國。

穿過衡陽電廠的老大院,拐過一段泥土坡,有一座廢舊的老廠房,是老朱的「工廠」。一月初,老朱南下廣東,將約八噸廢塑料賣給塑料材料生產廠家。這是他半年一次的「例行公事」。在衡陽本地,老朱也會賣掉一部分,但更多的塑料由他親自押往廣東「直銷」。老朱盤算過:「賣到廣東,比在衡陽每噸多賣一千多元。」

只要不下雨,老朱每天都要走街串巷收垃圾。一個電話響起,老朱就發動電動三輪車上門收貨。電動三輪是這兩年更新的設備,此前他每天踩著人力三輪車來來往往,有時馱著好幾百斤。老朱還在衡陽五一路上設了個回收站點,附近店家和市民會將可回收的垃圾送來。

在吉安老家,朱家谷所在的村里,「姓朱的人有幾百,從解放前到現在,高中生都沒出幾個。我想為朱家培養一個人才。」每年清明,朱家谷都要回鄉掃墓。有時,在父母墳前他一邊放鞭炮,一邊流眼淚。「我認定的路,一定要走到。但現在還沒成功,兩個小孩還沒讀出來,希望祖宗保他們平安。有時生意不好做,有時沒錢,有時老婆不理解我,我自己也有氣沒處說。」

生活中,老朱是個愛笑的人。他說:「培養有出息的人,比什麼都開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