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將滿二十五歲;當年它不過是英國電腦科學家柏內茲李(Tim Berners-Lee)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提出的構想,還差點胎死腹中,沒想到後來影響了全球數十億人的生活。
網際網路的某些概念可追溯到一九五○年代,不過全球資訊網問世距今只有二十五年。當時柏內茲李想像一種方式,透過互相連結的電腦輕鬆取得檔案;他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二日提出這份文件,這天被視為全球資訊網的誕生日。
但他的想法太大膽,當時差點胎死腹中。矽谷電腦歷史博物館網路史計畫策展人韋柏說:「柏內茲李從一開始就對這項計畫非常有自信,突然之間就提出來了。」韋柏說,柏內茲李的CERN同事起初「完全忽視這項提案」。
柏內茲李說服CERN採用他的系統,證明他的系統可以把實驗室電話簿編成網路索引,頗有用處。計畫的關鍵之一,是適用各種作業系統,能夠點擊連結以取得別處電腦主機裡儲存的資料。
韋柏說:「多數人不知道全球資訊網曾有競爭對手。」當時競爭對手有美國的CompuServe、法國的Minitel,但柏內茲李的系統是免費的。韋柏說:「一開始,全球資訊網完全居於劣勢,沒人料到它會成功。」
明尼蘇達大學的Gopher系統一九九○年代初期差點擊敗全球資訊網,但前美國副總統高爾讓華府政府機構使用全球資訊網系統,助全球資訊網打垮Gopher。白宮推出官網www.whitehouse.gov,被視為對全球資訊網的一大肯定。
韋柏說,全球資訊網系統一九九三年免費向大眾公開。韋柏說:「如果他們(全球資訊網)輸了,我們還是可以上網,但會很不一樣,更像是臉書那種全面受到控制的『圍牆花園』。」
全球資訊網對全球的影響包括一九九五年網路拍賣網站eBay上路,牽動全球購物方式,人們開始轉向網路購物。
一九九六年諾基亞公司推出第一支連網手機。一九九八年谷歌開始運作,很快成長為全球搜尋引擎巨擘。
二○○○年網路病毒ILOVEYOU感染全球上百萬台電腦,導致數十億美元損失。同年網路熱潮將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推升到空前的五○四八點,之後網際網路泡沫爆破,接下來十四年從未衝破五千大關。
去年全球網路人口約二十七億,占全球人口百分之四十;中文擠下英文成為主要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