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兩岸簽署氣象和地震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藉由資料交換、人員互訪及技術交流等合作機制,強化兩岸對災害性天氣與地震的監測與預警能力,促進兩岸災害預報及防災減災合作。氣象專家指出,未來兩岸氣象資料即時交換,對台灣預測寒流和梅雨季準確性有很大的幫助。
前氣象學會理事長周仲島認為,過去兩岸氣象交流偏重研究面,協議簽署後,有助「實時」交換更詳盡的氣象資料,不必再透過第三地;也能直接溝通氣象預報資訊,降低預報的不確定性。
周仲島舉例,對大陸來說,寒潮爆發先影響大陸再影響台灣,兩岸氣象合作後,台灣對於低溫發生時間和強度將有更精確的掌握;即將到來的梅雨季也是一例,台灣以往梅雨季報不夠準確,與上游資料不完整有關,有了對岸即時氣象資訊,將有助台灣更準確預報,提早為防汛作更充分的準備。
對大陸來說,周仲島表示,颱風經過台灣影響大陸,兩岸透過熱線溝通,分享台灣地形如何影響颱風路徑、颱風強度和降雨,對常受颱風影響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省,能提高十二小時預警能力的準確性。
地震監測合作方面,台灣海峽或鄰近區域地震將完整包圍在觀測網內;中央氣象局長辛在勤指出,台灣海峽若發生地震,對台灣北部具有威脅性,兩岸發展聯合監測,海峽地震便可納進台灣的監測範圍。
兩岸在地震預警和監測各有強項。台灣地震監測網密度與日齊名,觀測儀器精良,地震發生後二十秒就可獲速報;大陸一九七四年成功預測遼寧海城大地震後,大力發展地震預測,有關地殼形變、地下水、地質等地球物理研究發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