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續數月之久的動盪後,烏克蘭亞努科維奇政府上周末戲劇性地垮台,引起國際一片錯愕。雖然已經推出臨時政府,並且獲得西方國家的支持,英國與歐盟表明願意提供金援,美國也警告俄羅斯若出兵烏克蘭是嚴重的錯誤。面對這種情況,俄羅斯選擇召回大使。一時之間,好像西方壓倒了東風,但是穩定的烏克蘭似乎短期內還看不到。
烏克蘭人民與政治領袖長期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搖擺不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東、西烏克蘭人對於加入歐盟的夢想與對於俄羅斯能提供的能源與經濟援助的現實需求之間的拉扯。
雖然加入歐盟對烏克蘭長期發展有利,但是歐盟對於烏克蘭的援助,向來是說得比做得多,而且條件也很嚴苛。
以目前在商討的援助計畫來看,歐盟提供援助的先決條件是烏克蘭必須建立新政府,並迅速貫徹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共同制定的經濟改革政策。但是新政府必須要等到五月總統選舉後才能成立,而IMF的改革政策一向是難以下嚥著稱的。因此西方國家的這杯遠水是否能救得了瀕臨瓦解的烏克蘭,誰也不敢保證。
雖然臨時政府已經成立,但不管是誰上台,烏克蘭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烏克蘭還是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但是即便俄國不採取報復性的價格,俄國還有其他的手段可以制衡烏克蘭倒向西方。
國際強權在烏克蘭的角力,加劇了烏克蘭的動盪,讓我們意識到小國應該尋求如何在大國之間取得平衡發展,國家走向能自主,經濟能夠獨立發展,不隨意倒向任何一邊,引狼入室,才能長久穩定發展。這端賴人民對這種走向能形成共識。
雖然台灣與烏克蘭情況有別,國際勢力在台灣角力也不像烏克蘭般嚴重,但是統獨兩派的爭論多年來還未能有全國一致的共識,造成國內藍綠內鬥,行政立法空轉。放下過去的包袱,以創造性的角度來思考國家未來,增加國家經濟獨立自主能力,才能真正的追求人民最大的利益。
汪哲仁(台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