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陵 見證兩岸破冰 |2014.02.22 語音朗讀 190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新華社 2005年,當時擔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踏上「和平之旅」在南京中山陵受到現場民眾歡迎,連戰揮手致意。 圖/胡經周 2005年,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夫婦祭拜國父陵寢,並當場書寫題字。 圖/邱勝旺 【本報綜合報導】無論是今年開春第一位以官銜訪問大陸的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到南京中山陵宣示「中華民國已經一百零三歲」,或是二○○五年四月二十七日,擔任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的「和平之旅」,南京中山陵一直都是連結兩岸關係的重要歷史地標。 在過去兩岸分治長達半世紀的歲月長河裡,國共雖對立,卻一致以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為國父,中國共產黨尊稱他為「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國民黨則尊為總理。因此,中山陵成了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的聖地與象徵。 青天白日重新閃耀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陵墓主體建築「祭堂」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造型,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表現出沉靜恢弘。「祭堂」正立面有三座拱門,分別安裝鏤空梅花格圖案的紫銅門,門楣上方的額枋上由東到西,留有第一任國民黨黨主席張靜江書寫的「民族」、「民權」、「民生」六個篆書金字,正中拱門上則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金字。而在祭堂裡,天頂是彩色馬賽克鑲嵌而成的青天白日圖案。 這樣的設計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經被破壞殆盡,尤其博愛坊匾額上的「博愛」兩字和墓碑上的國民黨黨徽被紅衛兵認定是「四舊」,被迫除去,更遑論祭堂屋頂上的中華民國國旗圖案,被改用水泥粉刷。 一九六一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山陵,直到一九八一年為了準備「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活動,才著手修復文革中所受到破壞的部分——恢復了「博愛」匾額石刻;修復了祭堂和墓室的國民黨黨徽與中華民國國旗圖案,並對刻字重新貼金,二○○七年成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破冰之旅重起連繫 近幾年,兩岸關係由冷轉暖,大陸中新社報導,現在「中山陵成了台灣政要、商界、遊客到大陸遊覽的首選之地。」 報導中說,這股風潮要追溯至二○○五年三月,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的江丙坤率團訪問大陸,展開「破冰之旅」,為當時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訪問大陸鋪路,那一次是兩岸分治五十六年,首次以「黨」的名義委派代表團拜謁,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 同年四月二十七日,連戰赴大陸展開「和平之旅」,第一站就是拜謁南京中山陵,連戰成為一九四九年後第一位親臨謁陵的國民黨黨主席,開啟兩岸交流新篇章。五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也訪問大陸,圍觀的大陸民眾還在一旁拉起「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的布條,希望國民黨內部不要分裂。 往後,二○○八、二○○九年,時任國民黨主席吳伯雄連續兩次率百人訪問團拜謁中山陵;二○一二年四月蔣孝嚴二次赴中山陵;二○一二年底,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也前往謁陵。 中新社採訪曾接待過多位台灣政要的前中山陵管理局局長王鵬善,王鵬善回憶,自二○○五年連戰拜謁了南京中山陵後,台灣遊客的人數激增,根據相關負責人統計,二○一一年前,接待的台灣知名人士、民間團體等遊客每年大概有一千七百多人;二○一一年後,一年成長到四千多人。無論如何,中山陵已成為兩岸關係變化的最佳見證者。 前一篇文章 我想在家鄉工作 下一篇文章 種樹緬懷 參觀人潮破紀錄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退休之後2025.05.01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