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一○一外牆點燈伴隨台灣民眾超過九年,可能很少人知道,一○一當初在建造時,並沒有外牆點燈的規畫,民眾所看到的外牆點燈,其實都是土法煉鋼而來,每次點燈對工作團隊而言都是一個挑戰。走進台北一○一放置點燈系統的七十八至八十樓,四面窗戶上架滿一根根由三原色LED
燈泡匯集而成的燈管,一旁的電源及系統控制盒上,還不忘放上綠色乖乖,希望點燈系統能夠不當機出錯,「乖乖地」完成一次次任務。正因為點燈系統架在窗戶上,難免會影響新租戶的觀景視野,基於出租本業考量,只能選擇拆下燈架,讓點燈系統落幕。一○一發言人劉家豪說,一○一舊有的點燈系統完全仰賴人工執行,先是紙上談兵,以大樓整體圖來規畫燈光配置,再將模板和燈管架在窗框上,運用點陣逐格排出字樣,範圍橫跨二十多層樓,有時會因為遠看近看有落差,必須不斷調整,短短四個字,就須動用數十人排好幾個星期。
直到近兩、三年加入電腦程式和迴路系統,才終於不用人力來調整燈光,但除了系統維護要投入不少成本,設計及修字仍要花上好幾天才能完成。
點燈三天要價三百萬元的一○一外牆,儘
管所費不貲,但超「高」能見度,不少業者仍趨之若鶩。劉家豪說,為了不讓點燈成為「高空廣告看板」,一○一在商業廣告選擇上相當嚴格,都以品牌形象作為選擇依據,外牆點燈收支只能打平,但帶來的形象及公益價值卻無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