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 佛光大學校長
新春剛過,行政院長江宜樺在行政院會聽取教育部「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方案」報告之後表示,提升國人英語文能力是台灣邁向國際化與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條件,要求教育部研議結合民間的資源,增加學生接觸與使用英語文的機會,共同推廣英語文教育。
國人英語文能力低落早已不是新聞,雖然英語文的教學由早期的從國中開始學習提早至小學,甚至於雙語、全美語的幼稚園處處可見,但學生的英語文能力並沒有因此而提升,有些學生國中畢業之後,連二十六個英文字母都寫不全;甚至大學外語系的畢業生,英語文的聽、說、寫能力都極為有限,更不用說一般科系的學生了。
除了整體的英語文能力低落之外,最令人擔憂的是偏鄉地區學童及弱勢家庭學童英語能力的低落,不利區域均衡發展及社會階層流動。而在各級學校當中,技職體系學生的英語文程度相對低落,對於產業的國際化與國際競爭,也產生不利的影響。
最詭異的莫過於大學生的英文竟然連高三學生都不如。因為高中生有升學的關卡,英語文不得不努力,但進大學後,除了應景的大一英文外,學生對英文都敬而遠之。雖然現今大學都將英語文能力作為畢業的門檻,但因有許多「旁門左道」的補救措施,門檻歸門檻,英語文能力還是「直直落」,實在令人擔憂。
英語文的學習關鍵分為校內與校外兩個因素,在學校內的學習,最重要的是教師素質及教材教法,編輯生動活潑的教材,設計可引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方法,都還算容易,最困難的可能還是教師的素質。放寬聘用外師的限制,大量聘用外師是暫時性救急的辦法,培育優良的英語文教師更為重要,這部分必須由政府部門提出有效、長遠的方案,民間可能使不上力。
校內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校外的英語文應用環境以及就業的誘因,可能更是重要的關鍵因素。英語非我國官方語言,使用的機會不多,學習的機會及誘因相對減少,以新加坡為例,馬來語、華語、英語三種都是官方語言,也因此,大部分的新坡人都擁有「三聲帶」,我國要在短期內將英語當作「正式」官方語言有相當的困難度,但如果能逐步將英語當作「附屬性」的官方語言,對於國人英語文能力的提升必有極大的助益,對台灣邁向國際化與提升競爭力,也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如果將英語文定為「附屬性」的官方語言有實質的困難,那就由用人單位當作就業的條件,這部分可先由政府單位、學校以及國際性的民間企業開始推動,要求新進員工都要有一定的英語文能力,或英語文能力達到一定水準的員工有較高的薪資待遇或更佳的升遷機會。
如果民間及政府單位都將英語當作就業的必要條件,相信英語的學習當不會如同現在的「事倍功半」吧!
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已經努力多年,但至今成效有限,仍交白卷。雖然行政院重視,但連政府都無能為力,民間的資源相對仍然有限,又如何能立竿見影,顯現成效呢?
陳年老病,雖不能求一時之艾,但多年沉痾,總是要有新藥醫。聘用外師,培育優良教師,逐步將英語當作「附屬性」的官方語言,英語文成為就業條件,應是江院長所謂的結合民間的資源,共同推廣英語文教育的最佳做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