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證實 宗教信仰安定情緒

人間社記者觀曙綜合外電報導 |2014.02.12
4210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曙綜合外電報導】「宗教是強大的社會力量,可以影響社會現象;也是心理力量,能夠塑造人的行為。」《生活科學》(Live Science)報導,一項由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家卡許丹主導的科學研究,證實宗教信仰是安定情緒的良藥,能給予心境正向能量。

研究發現,宗教信仰有助提升自尊與保持正向心情,因為信仰使生命更有意義。卡許丹說:「如果你今天感到很低落,明天可能會更需要信仰的幫助。保持修行,讓自己更加關注超越人性的事物。而精神富足的今天,能讓人有更幸福、更有自信的明天。」

強化行為 提高自制力

宗教信仰,確實是安定情緒的良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將學生分為有或無宗教信仰二組,再接受可引起情緒波動的測試,並由監測腦部活動。結果發現,有宗教信仰學生的腦波幅度較低,顯示當他們遇到令人激動的情景時,較不易出現焦慮症狀;研究也指出,不論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或印度教,都有助緩和焦慮情緒。

宗教不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秘成分,用以解決生活問題,還包含價值信仰、生活與道德規範,以及人生意義與終極價值的追求。根據調查,有半數受訪者肯定「宗教可以指引人生方向」,多達七成二肯定「宗教有助尋求心靈和精神安慰」。因此,對於有虔誠信仰者,當處境不順遂時,往往會更精進修行、增加打坐或禱告時間。

關於宗教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麥卡洛和威洛比提出宗教的三項心理成分:宗教認知、宗教情感及宗教行為。宗教認知和宗教行為能透過執行,提高自我控制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期刊《心理學》(Psychology)。

宗教情結 是與生俱來

二十世紀心理分析大師榮格曾說:「幾世紀來,許多專家學者探討宗教。這個事實就足以將宗教納入科學理解領域」。早在一九○二年,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就以「宗教與神經學」作為他在愛丁堡大學專題演講主題。

腦神經科學顯示,認知功能在額葉、情緒功能在邊緣系統,尤其是顳葉。因此,額葉和顳葉被認為與宗教信仰相關。

最近研究顯示,愛與慈悲的產生需要同理心。而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硬線連結的神經迴路。與宗教相關的道德判斷與反應腦區,在前額葉內底側區。研究顯示,宗教情結可能有生物基礎,是與生俱來的。

由以上推論,宗教情緒的產生,似與人類大腦的極度發達有關係。雖然宗教信仰涉及社會、習俗、文化、政治等因素,但大腦認知不容忽視。

另外,宗教信仰也與某種特殊情緒的表現有關。因此,探討大腦如何影響一般人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腦科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