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曙綜合外電報導】「宗教是強大的社會力量,可以影響社會現象;也是心理力量,能夠塑造人的行為。」《生活科學》(Live Science)報導,一項由美國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家卡許丹主導的科學研究,證實宗教信仰是安定情緒的良藥,能給予心境正向能量。
研究發現,宗教信仰有助提升自尊與保持正向心情,因為信仰使生命更有意義。卡許丹說:「如果你今天感到很低落,明天可能會更需要信仰的幫助。保持修行,讓自己更加關注超越人性的事物。而精神富足的今天,能讓人有更幸福、更有自信的明天。」
強化行為 提高自制力
宗教信仰,確實是安定情緒的良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項研究,將學生分為有或無宗教信仰二組,再接受可引起情緒波動的測試,並由監測腦部活動。結果發現,有宗教信仰學生的腦波幅度較低,顯示當他們遇到令人激動的情景時,較不易出現焦慮症狀;研究也指出,不論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或印度教,都有助緩和焦慮情緒。
宗教不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秘成分,用以解決生活問題,還包含價值信仰、生活與道德規範,以及人生意義與終極價值的追求。根據調查,有半數受訪者肯定「宗教可以指引人生方向」,多達七成二肯定「宗教有助尋求心靈和精神安慰」。因此,對於有虔誠信仰者,當處境不順遂時,往往會更精進修行、增加打坐或禱告時間。
關於宗教的定義,美國心理學家麥卡洛和威洛比提出宗教的三項心理成分:宗教認知、宗教情感及宗教行為。宗教認知和宗教行為能透過執行,提高自我控制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最新期刊《心理學》(Psychology)。
宗教情結 是與生俱來
二十世紀心理分析大師榮格曾說:「幾世紀來,許多專家學者探討宗教。這個事實就足以將宗教納入科學理解領域」。早在一九○二年,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就以「宗教與神經學」作為他在愛丁堡大學專題演講主題。
腦神經科學顯示,認知功能在額葉、情緒功能在邊緣系統,尤其是顳葉。因此,額葉和顳葉被認為與宗教信仰相關。
最近研究顯示,愛與慈悲的產生需要同理心。而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硬線連結的神經迴路。與宗教相關的道德判斷與反應腦區,在前額葉內底側區。研究顯示,宗教情結可能有生物基礎,是與生俱來的。
由以上推論,宗教情緒的產生,似與人類大腦的極度發達有關係。雖然宗教信仰涉及社會、習俗、文化、政治等因素,但大腦認知不容忽視。
另外,宗教信仰也與某種特殊情緒的表現有關。因此,探討大腦如何影響一般人的宗教信仰,應該是腦科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