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目前有關人類起源說中,「走出非洲」理論是最流行、最廣為認同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對人類遷徙路線圖的研究發現,一支古人類遷徙隊伍曾經「走出非洲又回去」。
一般認為,人類是沿著一條「南方路線」走出非洲,從東北非經由紅海的曼德海峽,到達阿拉伯灣,然後沿著印度洋海岸,抵達東南亞及大洋洲地區。科學家按照DNA的特點,把人類分為不同的分支,稱為不同的「單倍型」,即不同地理區的人口,具備不同的單倍型。
「走出非洲」理論認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大約於十五萬年前出現在東非,大約七萬年前,人類祖先分成兩大遷徙路線,開始離開非洲,向世界各地遷移。經過一系列移民,遍布到歐洲、亞洲、大洋洲和美洲各地。
科學家猜測說,可能是那段時期的北非和東非地區氣候不斷變化,使得地理環境發生改變,為人類遷移開闢了新路線。
歷經數萬年,人類遠古祖先因遷徙路線不同,分布各地,繁衍成不同種族和不同的外貌特徵,其變化的路徑都可透過序列DNA分析得知。
由義大利科學家安娜‧奧里維利領導的多國研究小組,在北非和東非選取相當數量的人口,進行DNA測序分析後意外發現,北非和東非人的M1和U6單倍型,與亞洲地區人口的主要單倍型十分接近。
研究表示,M1和U6兩種單倍型的人口實際上是在西南亞地區興起,然後在四萬至四萬五千年前返回北非和東非。
奧里維利說,這支古人類走出非洲經由黎凡特(現在的地中海沿岸部分地區),到達西南亞地區後,在距今約四萬至四萬五千年前,又經由黎凡特重返北非和東非。
奧里維利表示,在這段期間,另一支人類遷徙隊伍則不走回頭路,他們離開黎凡特,走入歐洲,並在那裡繁衍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