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古老工藝千傳流 身手作新寵兒變

文與圖/羊毛氈手創館 |2014.01.19
1786觀看次
字級
 結合蠶絲布製作的小洋裝,讓羊毛氈製品夏天也能穿上身。
 這件由「羊毛氈手創館」發起,集九位羊毛氈手作者共同創作的大型作品,裝置於熙攘的人行道上,為都市妝點一抹綠意風景。
 ▲可愛的小花筆套最適 合小朋友的DIY手作。
 ▼羊毛氈製作的各類居家布置飾品深受歐洲家庭的歡迎。

 近年在台灣興起一股手作新風潮——羊毛氈,
 它是一項流傳自中亞已有八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工藝。
 這個史料記載中最古老的織品,究竟如何變身成為手作人的新寵?

 提到羊毛氈,身處亞熱帶的台灣人對這個名詞似乎不太熟悉。其實羊毛氈就是縮過水的毛衣……所謂「氈」,就是羊毛纖維遇到水跟壓力就會彼此糾結、緊緊抓在一起而成為一塊布的狀態。因此,不需要針線縫合就可以「一體成型」正是羊毛氈最大的特性。

 「簡單、容易上手,但變化性很多,很快就可以做出成品,很有成就感……」這是愛玩羊毛氈的手作人共同的心得。纖細柔軟的羊毛,一旦加水氈化之後,除了變小、變硬,還可以像玩黏土一樣任意塑型,因此在藝術領域被歸為「軟雕塑」。羊毛的顏色選擇多,造型變化也豐富,加上手作技巧不難,因而成為老少皆宜的手作入門選項。

 在羊毛氈手創館可看到各式各樣生活用品,從項鍊、耳環、髮圈,到身上穿戴的圍巾、包包、靴子,還有夏天可穿的背心、洋裝到冬天保暖的大衣,都是羊毛加上水搓揉就可以製作出來的。

 羊毛氈手創館負責人吳靜玲表示,不少國際知名品牌都發表過以羊毛氈製作的服飾,就連室內大型公共藝術作品也可見羊毛氈材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中央圖書館,牆上就是一巨幅羊毛氈裝飾。

 大家熟知的蒙古包,遊牧民族稱「氈房」,也是羊毛氈製成。牧民們就地從飼養的羊身上取下羊毛就可以製作,因為它保暖、透氣加上可隨意摺疊、便利輕巧,而成為遊牧生活裡最佳的可攜式房子。

 從傳統文化、常民生活到流行時尚,每個領域都可見羊毛氈的影子,這個素材的普及性真的很高。尤其在友善環境的意識抬頭後,大眾開始將環保概念融入生活中,對於物品的選擇不論生產過程或材質使用,都希望更貼近自然,羊毛氈這個古老手作也順應潮流,成了當今的復古新時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