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大陸浙江省杭州中國絲綢博物館,即日起至三月十五日舉辦「敦煌出土紡織品文物修復成果展」。展出六十餘件織品,產於北魏至元朝的近千年間,質材包括:絲、毛、棉、麻,僅絲織品就有綾、羅、絹、綺等多項品類,是首次在敦煌境外公開展示。
展品中,備受矚目的是供奉佛事的北魏刺繡,有清晰的「廣陽王」字樣,推測很可能是當時的廣陽王派人從北魏國都平城送到敦煌,且可能是帶了一批絲綢,沿路分送。還有墨蹟猶存的經幡,以及懸幡用的掛鉤;精美編織技法與圖案的香囊;元代出土的紅地雙頭鷹織金錦,是元代「回回織工」的作品,東西方文化交流物證。
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主任汪自強表示,一九六○至一九八○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莫高窟清理發掘出二批古代紡織品,是全國僅存的敦煌莫高窟紡織品文物,因敦煌的獨特氣候保存至今。歷經千年,這批紡織品已殘缺、褪色、黏連、皺褶、汙染及蟲害。
自二○一二年起,敦煌研究院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合作修復。設在絲綢博物館的國家文物局紡織品文物保護重點科研基地參與修復,包括資訊採集,分析紡織品材質、工藝、汙漬清洗、修補等。未來,將對敦煌出土紡織品進行數位化資訊採集整理,將其中的服飾文化元素介紹給時尚服裝界。